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教育文集

典诵读,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新经典”课题组负责人李振村答记者问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点击数:
 
记者:“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影响广泛,《中国教育报》曾经在2007年12月20日刊发了一整版的报道,反响很好。但实验毕竟有阶段性,下一步你们有什么打算?

李振村(以下简称李):感谢您对这个实验自始至终的关注。我们从前年开始,已经酝酿、策划了新的课题——“新学校·新经典”诵读实验。

“新学校”全称为“新学校行动计划研究”,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号:FHB070362。课题宗旨是研究理想学校建设,倡导 “把你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行动”,课题总负责人是全国著名教育家、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生。“新经典”是“新学校行动研究”的一个子课题,我作为“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兼任“新经典”课题组组长。

 记者:为什么叫“新经典”这样一个名字,就叫原先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不好吗?

李:之所以叫“新经典“,是基于我们对当下读经运动反思的结果。

一些倡导国学的人士,大力呼吁让孩子们诵读“四书五经”,有来自台湾的教授甚至认为,只要让孩子从一出生就听“四书五经”的录音,一识字就全力背诵“四书五经”,教育就变得很简单,孩子就能成为天才!对此,我们委实不敢苟同!

我们始终认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基因,的确有赖于通过经典诵读传递给一代代新生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复古,不意味着在这样一个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在这样一个阅读时空已经比过去单调的纸质阅读方式有了革命性拓展和突破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更加注重阅读的愉悦效应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更加强调当代公民素质培养的时代,我们还固守传统的私塾教育方式,不加选择地让孩子去背诵“四书五经”,不加辨析地让孩子去全盘接受儒家文化,这样做,既不现实,也违背时代发展的大势,更不合教育的规律。因此,我们倡导诵读经典,但反对一些“国学人士”所主张的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内容的读经运动;我们倡导大阅读,但我们反对苦读、死读,为此,我们提出了“新经典”的概念。

记者:说得好!那么,“新经典”和通常大家所说的读经运动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

李:不应当用本质区别来评价二者的差异——都是倡导阅读,都是倡导阅读经典,这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阅读的内容和方式。

“新经典”是一个开放包容的、针对中小学生成长需要而特别构建的,既便于初学又适合反复诵读,具有“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特点的新课程体系。

“新经典”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成长而言,不是所有的经典都是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提出了下面一些元素:

第一,“新经典”首先是传统的。比如“论语”,比如唐诗宋词,比如四大名著,比如一些流传千古的美文,这是“新经典”的基础,是涵养民族精神的“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品,应该让孩子们反复诵读。对于那些或者过于艰涩拗口,或者与当代生活理念过于对立的篇目,已经被排除在“新经典”的范畴之外。

第二,“新经典”是多元的。过去,一提经典,似乎就是四书五经,这种流行概念不利于经典诵读的推广和拓展。“新经典”语境下的经典,更加包容和多元:“论语”是经典,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是经典,传统京剧唱词是经典,成语典故是经典,千古名联是经典,甚至灯谜也被我们纳入了“新经典”的范畴——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长和身体的成长一样,需要五谷杂粮,“新经典”就是滋养精神生命的“五谷杂粮”!

第三,“新经典”是鲜活的、成长的。经典当然是历史的,但历史和现实之间并没有鲜明的“边界”:昨天的历史就是曾经的现实,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因此,经典不意味着凝固和僵化,真正的经典应当是一条河流,在悠悠岁月里穿行,不断吸纳最新的生活溪流,荡漾着鲜活的时代浪花。

例如,我们把现当代美文作为“新经典”中的重要板块组合进来,让孩子们的阅读生活能够与奔涌的大时代对接;我们把童诗、童谣引入低年级学生的诵读生活中,让孩子感受鲜活的时代气息……

第四,“新经典”应当是优美的语言典范。思想的启迪固然重要,但我们同样重视语言的精粹和优美,没有孩子们喜欢的优美的语言外衣,思想的力量就要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新经典”文本编选,把语言是否优美这一编选原则,放在和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同样重要的地位。

记者:四大理念,勾勒出一个全新的阅读体系,非常精彩!那么,学校和老师们最关心的是用什么样的课程才能体现这些理念?

李:这是我们今年来全力以赴做的事情。我们动员整合了国内语文界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打造了六个基础课程。

 “新经典·童蒙诵读课”,对象:小学低年级学生;内容:精选童诗、童谣、对韵、唐绝句。

“新经典·成语典故课”,对象:小学中年级学生;内容:精选广泛流传的成语典故。

“新经典·唐诗宋词精品课”,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内容:精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精品。

“新经典·诗词灯谜课”,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内容:讲述富有文化内涵的灯谜故事,欣赏流传千古的灯谜。

“新经典·对课”,对象:中高年级学生;内容:讲述趣味盎然的对联故事,欣赏流传千古的名联名对。

“新经典·小古文课”,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内容:精选生动活泼、语言清浅、适于背诵的小古文精品,弥补现行小学教材基本没有文言文的缺失,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及早打下古文诵读的基础。

记者:这六个课程,涵盖面很广,丰富多彩。那么,具体如何操作?是不是参与你们实验的学校一定要开设这些课程?

李:这些课程当然很难在一所学校全部开设,哪有那么多时间啊!一所学校,能够选择其中一两种探索一下就很好了——这是校本课程,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即可。当然,我们特别欢迎和鼓励实验校根据自己本校的优势和传统,创造性的开发新的课程。

记者:刚才,你谈到诵读方式问题,能否说具体点?

李:经典是美的,但这种美不会主动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是处于沉睡状态的——沉睡在时间和历史的树林里,沉睡在发黄的纸页上,它需要我们带领孩子去激活它、唤醒它。“新经典”大力倡导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诵读活动,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方式唤醒经典。歌唱、舞蹈、朗诵、短剧、游戏等活泼的形式,都是很好地唤醒经典的方法。我们的实验学校有多样的创造,这些创造让经典“活”在了学生的生命里。

比如,浙江绍兴市北海小学,推行经典诵读的“本土化”策略,充分利用绍兴的文化资源,读身边的经典,读身边的大师,学生倍感亲切;

比如,浙江温岭泽国第二小学把教室都开办成了经典诵读“主题馆”:李白馆、杜甫馆、童话馆……每个馆都由学生担任馆长,围绕主题展开研究,孩子们乐此不疲。

比如,江苏无锡东北塘中心小学开展“花卉诗”主题研究课程,学生兴致勃勃地搜集花卉诗,诵读花卉诗,为花卉诗配画、配乐,举办“花卉诗节”……读诗识花,一举数得。

比如,浙江衢州实验学校,让孩子们用流行歌曲的旋律为古诗词配乐演唱,孩子们特别喜欢!

 只要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来规划诵读活动,我们就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方式来唤醒经典,从而让经典活在孩子的生命里,活在当下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