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教育文集

《小语教师》:程少堂访谈录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点击数:
 
上海《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按:“语文味”是近几年在语文教学界广泛流行的一个概念,一节语文课是否有“语文味”,几乎成了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最基本标准。“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这个概念是如何提出的?它对当前语文教学有什么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深圳市教学研究室程少堂老师。
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逻辑起点
——深圳市教学研究室程少堂老师访谈录
本刊记者 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主编
 
                     程少堂简介
 
程少堂,湖北省武汉市人,文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副教授。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硕士导师。
在《教育研究》《北师大学报》等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论文100余篇,其中18篇被国家级权威文摘刊物或新华社转载转发。多种学术观点被《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教学论研究二十年》收录。参加编写的多本高校教材被广泛使用。2001年初提出“语文味”理念,2003年11月建立“语文味”网站。是“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出版专著《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程少堂讲语文》(于漪主编“名师讲语文”丛书之一,语文出版社出版)。被誉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教育文摘周报》以头版人物的方式、《南方都市报》以“本土教育家程少堂”为题,对其“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了深度报道。
 
 
语文味”的概念是怎么提出来的
 
李振村:现在大家评价一节语文课,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有没有“语文味”,您当初提出“语文味”的概念,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背景和思考?
 
程少堂:语文味”的提出,是我们对中国当代语文教育发展史进行历时性思考与共时性思考的结果。语文味理论诞生在深圳,有它特定的背景,同时也是一个过程。
 
首先,语文味理念的提出,与我具有强烈的寻找自己的话语系统的追求有关。
我读过很多伟人传记,如《毛泽东传》《邓小平传》等等。我发现,这些伟人都有自己的话语系统。这个话语系统最核心的就是几句话。比如,邓小平的核心话语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核心话语就是两句话,一句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句是“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些话语从确立到被承认,都经历了比较漫长的过程。我确信:毛泽东、邓小平之所以伟大,跟确立了自己的话语系统有重大关系。
教研员虽不是什么官员,但他也是一个城市某一学科的总教头(有朋友曾戏称我是“语文市长” ),有作为的教研员,也应该有自己的话语系统。
 
其次,语文味理念的提出,还和我的有关“教研员要学者化”的思考有关。
什么是“学者”?综合各种辞书的解释,“学者”最初是指求学的人或做学问的人,以后又演变成在某一学科方面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具有比较专门系统的学问、学术上有一定造诣和成就的人。一般说来,学者,尤其是著名学者,都有自己的话语系统。
“学者化”则有三个层面的涵义。首先它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员要以学者的条件要求自己,在专业工作中,以学者身份出现(并非以学者身份自居,下同)。其次,它是指人们在学者化道路上由外行变内行,由非学者成长为学者的过程。再次,它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人员整体或大部分具备较高的专业学术素养。
那么,新世纪教研员如何实现学者化呢?一些已经学者化的优秀教研员的成长道路说明,教研员学者化有一些共同规律,这一规律简单地说就是“教研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教研化”。语文味课题的提出,就是我追求教研员学者化的主要途径。
 
第三,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代语文教育思潮的辩证整合。
19535月开展关于《红领巾》观摩教学的大讨论中,苏联专家提出中国语文教学文学因素太少。自此以后,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的做法流行全国。1958年受“大跃进”左倾思潮的影响,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1959年和1961年《文汇报》发起了两场语文教学方面的大讨论又促成了一个共识:“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提出“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当时人们认为“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主要是要抓“双基”,即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语文基本能力训练。这也可以看成是当时人们对语文味的认识。这种对语文味的认识是有片面性的,但这种片面是一种“深刻的片面”,因此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1987年以后至上世纪末,语文界又呼吁要突出语文的文学或人文因素。于是,“真正的语文课”的“谜底”因为前人的大量研究而“呼之欲出”了。正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开始了语文味的思考,提出了从语文教学过程整体美即语文味的和谐统一研究。
 
第四,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异化了的语文教育进行改造的必然。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能提语文味,那我们也可以提历史味、数学味、物理味、化学味。的确如此,不光是历史课有历史味的问题,数学、物理、化学等也有个数学味、物理味、化学味的问题。但为什么只提语文味而没有人提历史味、数学味、物理味、化学味呢?为什么我们提语文味马上应者云集?道理很简单,你见过有把历史课讲成语文课的吗?有也非常少吧?你见过有把数学讲成物理课的或把物理讲成化学课的吗?有也非常少吧。但是,语文课“串味”就太常见了(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反对语文课上所有的“串味” )。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不属于语文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主张凡是不属于语文的东西在语文课上都不能教),或把语文课教成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或把语文课异化成其他学科的“保姆”,应试化、技术化,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由、自我与自尊,机械化与模式化又使它丧失了本真与个性。一个本应是最艺术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学领域,变成了枯燥、乏味甚至讨厌的代名词,缺乏甚至没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充斥着许多课堂。要改造当今的语文教育,就必须纯化语文课本、语文教学过程和语文教学方式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语文教学流派所主张的“纯化语文教学”不是有的专家所主张的形而上学式的狭隘的“纯化” )。有鉴如此,20013月,在深圳市罗湖区菁华中英文实验学校评课和当天下午罗湖区初中公开课评课过程中,我提出“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并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第五,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中“滋味”范畴的创造性转化。
我开始提出语文味理念的时候,当时并没有想到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滋味”理论。在真正开始把语文味作为一个课题研究的时候,我才很快注意到这一点。我们知道,在审美理论中,所有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与诗有关系。而根据中国古典审美理论,诗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有“诗味”。“味”或“滋味”本指物质所具有的能使舌头得到某种味觉或能使鼻子得到某种嗅觉的特性。这是一个具体的感性概念,并不是完全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中国古典美学家将“味”这一概念创造性地转化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范畴和逻辑起点,它的基本涵义是“意味”或“趣味”。它是一个既具体又抽象的概念。说它具体,是因为一讲到“味”时,要讲的对象一定是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一般层次的东西是够不上用“味”来谈论的。说它抽象,是因为一讲到“味”,便进入了一种模糊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比较高的境界。由此可见,“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说清楚,往往就是“不够味儿”或“味道不足”,所谓“大羹无味”。受此启发,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
 
第六,语文味理念的提出,是深圳文化与我个人学术个性和学术理想的产物。
语文味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诞生在深圳而不是在其他地方,有一定的必然性。深圳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新型城市,各种地方文化在这里并存、冲突、融合,适宜于文化的整合创新。作为市教研员,在学术上我喜欢创新,不喜欢人云亦云。我主张“教研员要学者化”,主张“教研工作课题化,课题研究教研化”,喜欢把工作当成学问来研究,喜欢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寻找课题。我希望能尽快找到自己作为深圳市中学语文教研员工作的“话语系统”,即尽快找到一个既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适应21世纪初我国课程改革的时代需要,同时又能体现我个人的学术个性和学术理想的概念。我以为“语文味”正好是这样一个概念。于是一切也就水到渠成了。
 
李振村:语文味”确实是一个很妙的概念,充分表达了了汉语言文字和汉语文教学的特点。然而,就像您前面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文化中的“味”一样, “语文味”是不是也没法说清楚呢?
 
程少堂:要想说得很透彻的确比较难。但既然它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新概念,我们就应当努力把握它的内涵。
经过多年研究,我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味”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产物。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的教学
这一界定有以下几点值得强调:
1)“语文味”是一种具有诗意美感和达到自由境界的教学,文化味是“语文味”的重要元素;
2)“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给人的一种感觉,一种体验,这种感觉或体验具有令人欢愉的、吸引人的魅力;
3)具有“语文味”的教学是渗透了教师的生命体验的教学
4)“语文味”只有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形成;
5)“语文味”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来获得;
6)“语文味”是文本、教师、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要素在动态中形成的一种和谐的整体美,因此“语文味”包含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学习个性、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意味着:如果缺乏这些个性因素,仅仅教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不一定有语文味,或者说语文味不一定浓;
7)“语文味”是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8)“语文味”理论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出“语文味”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准确的说,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是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出“语文味”,最终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本质上是一种获取幸福生活的能力与素养)。因此,“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主要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的文明气质和文化风度。久而久之,学生身上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即文化味,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健全人格得到了提升,这就意味着,学生具有了获取人生幸福(特别是精神幸福)生活的能力和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语文味”的教学,“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语文教学如何教学出“语文味”
 
李振村您的阐述让我们知道了“语文味”究竟是什么味,老师们最关心的是,在具体的课堂上,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
 
程少堂:这也是一个不容易几句话说清楚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能概括说一些原则,具体的方法有待于老师们去探索。
(一)要让语文课出“语文味”,第一个前提是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把不是语文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主要应明确以下几点:
1.首先要知道哪些东西不属于语文。比如,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无论把语文课上成上述单纯的那一种课,都与语文味背道而驰,或者说不是我们提倡的“语文味”。
2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语文课既不是上述某一学科的代名词,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语文课杂化为上述各学科知识的拼盘。例如在说明文教学中,就大量存在着过分关注课文中的自然科学知识,把语文课教成了天文课或地理知识课的现象。这种过分重视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忽视表达这些内容的形式的做法,也是与“语文味”格格不入的。
3语文课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语文课之所以存在,主要不是因为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而是因为它有它存在的独立价值,有它独立的目标,它对学生的发展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能把语文仆化为其他学科的“保姆”。
4语文教学不能机械化、模式化。语文教学过分强调所谓科学化或模式化,是不科学的。教学新手往往需要一些模式,一些机械操练,因此他们的教学缺少一些“语文味”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模式化。如果说模式并不绝对与语文味对立,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模式化与语文味是截然对立的。
(二)要让语文课出“语文味”,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方法如下:
1.要教(学)出语文独特的情感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善良和悲悯情怀,首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要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那么,如何教(学)出情感呢?
首先,教师备课要备情感,即要找出教材的情感点。语文课本中的所有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找准作者的情感点,是教出情感的基础。
其次,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如果把上课比作“结婚”,把培养感情比作“恋爱”,那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不能“先结婚后恋爱”,而应“先恋爱后结婚”。语文教师对每一篇课文最好是情深似海:对新课文要“一见钟情”,对旧课文要“旧情复燃”。教师只有自己先热爱每一篇课文,才能把自己的热爱传递给学生。当然,语文课的语文味并不是由课文本身所决定,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本人的综合素质。因此,我主张语文教师对自己不喜欢的课文既要敢于删和批,更要善于培养感情,即要把否定性方法和肯定性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再次,还必须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如果说把握教师自己的情感点是“知己”,那么,把握教材和学生的情感点则是“知彼”。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引导和促成三者之间产生和谐共振。教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这里。
2.要教(学)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来。
首先,语文课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与文化美。
其次,语文课堂要弥漫着一种其乐融融的氛围美。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得神采飞扬,学生学得兴致高涨,师生双方都全身心投入,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庄周梦蝶”般的情景: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不知道是学生变成了教师,还是教师变成了学生,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学环境之间融为一体(而不是四张皮),就会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诗句)的优美意境,就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在教学中的最佳体现。在这里,语文教学也就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发展学生的教学,而且也是发展教师自身的教学,即使师生共同得到发展。
再次,要教(学)出个性美。教师不要跪着教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教师要教出自己的教学个性,就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敢于 “玩教材”(笔者在《玩教材:一种审美态度》一文中有详论),敢于把自己在教学过程(包括备课)中的情感冲动、情感体验告诉学生。
第四是要教(学)出幽默美。语文课堂要有笑声。除了特殊内容的语文课以外,一般说来,没有笑声的语文课不能说是美的课,也不能说是有语文味的课。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既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的哭,也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的笑。
3.要教(学)出语感。
所谓教(学)出语感,即教(学)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所谓教(学)出文体感和语体感,从教师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教法;从学生角度说,是不同的文体和语体有不同的学法。所谓教出学生对字、词、句的敏感,是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意义或字典意义,读出字、词、句的深层含义、象征意义和情景意义。这三者之中,教(学)出对字、词、句的敏感为最基础最核心。对字、词、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读出来的,而不是靠分析出来的。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的一种重要体现。
4.积淀民族文化。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民族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河流,一代一代的人们汇入自己时代的文化小溪,才有后来的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景观。换言之,“积淀民族文化”也包括积淀当代民族文化。语文教师和学生要做好民族文化的积淀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把握时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时代气息。具体方法是要用现代意识观照每一篇课文,特别是古诗文。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枯燥的变得有趣,使遥远的变得亲切;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经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师生的心灵中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5.丰富生存智慧。
语文是交际工具,是让人学会交往、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对话的学科,简单的说,是让人学会做人的主要学科。汉语文特别具有这样的优势。因此,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想和生存智慧。语文课文中的情趣、智趣和理趣,特别是哲理性的课文或课文中的哲理,以及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对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生生存智慧有重要作用。
6.提升人生境界。
冯友兰先生把中国人的人生境界划分为从高到低的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像原始人那样凭本能做事;所谓功利境界,即主观为自己,同时又可能客观为他人;所谓道德境界,即“正其义不谋其利”,即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所谓天地境界,即为整个宇宙的利益而做事。人是万物的灵长,但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语文教学就是要使人身上的魔鬼属性越来越少,天使属性越来越多。
总之,语文教师最该做的事情应该是用自己的课来证明有趣与有味是存在的。
 
李振村从您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语文味”浓淡与否,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老师。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优秀语文老师,可以把原本“语文味”不浓的课文,发挥出浓郁的“语文味”,可见,“语文味”直接与老师的素质相关联。
 
程少堂:一点都不错。再好的诗歌,从平庸的朗诵者口中念出,也会变得干瘪无味;而优秀的朗诵者,哪怕是你给他一个菜谱,他也能读得声情并茂。要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最重要的是必须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一方面,语文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语文味”是一种美学境界,是语文教师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的体现,需要全部情感的浇铸。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己要有“语文味”,也就是要有书卷气。是否读书,读书多少,是一个教师是否有“语文味”或语文味浓不浓的决定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就是语文。通过语文教师的形象,我们可以目睹语文的风采,它的生动构成。
其三,语文教师要注意“因长施教”。十全十美的语文教师是不存在的。提高自己素质并不是苛求全面发展,而是发展教学个性。要善于找到自己的特长,不断突出、强化进而扩展这一特长,逐步教出有一定味道的语文课。
 
 
 
附一:
语文味网冰山报道】今天(20071213日)中午,上海《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主编李振村先生来电专访本站站长、华南师大特聘硕士导师、语文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先生,专访文章《“语文味”: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逻辑起点——深圳市教学研究室程少堂老师访谈录》将在近期《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发表。
 
小学语文教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界发行量最大的专业刊物,发行量高达几十万份,我国小语界有“哪里有小学语文教师 哪里就有《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的说法。上海是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极有文化自信的城市,继上海《现代教学》杂志2007年第9期专题讨论语文味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又专访语文味理念倡导者程少堂先生,这再次说明语文味理念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附二:
 
上海《现代教学》热烈讨论语文
 
 
语文味网钱冰山报道】由上海教育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现代教学》杂志2007年第9期用四个版面的篇幅,开展关于“语文味”的讨论,讨论的总题目是《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上海市教研员谭轶斌等4位老师参加了讨论。《现代教学》杂志编辑部还给讨论加了编者按,编者按指出:“在Google网,输入‘语文味’,搜索到的相关网页有21万项之多,其中有一个网站就叫‘语文味网’,还有不少语文教师研究的课题是‘语文味’,可见,‘语文味’是一个讨论多么热烈的话题,又是一个多么难以形成一致看法的话题。”
  
上海老大哥在杂志集中讨论语文味,这是对语文味同仁的的巨大鼓舞。由此也可见我们的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影响之大,之广泛。深圳语文界应该为此而自豪!
 
(感谢上海曹杨二中赵旻老师报料并寄来杂志)
 
 
语文味网说明:如果用搜狐网搜狗引擎搜索“语文味”,搜索到的相关网页高达三百万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