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教育文集

关键事件 关键人物 关键读物——关于教师教育家成长途径的对话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点击数:
 
本期“圆桌”,实际上是一个“虚拟圆桌”:华南师范大学的刘良华教授、山东潍坊市广文中学的赵桂霞校长、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的王雷英校长以及“教育家”周刊主编李振村,凭借网络视频,进行了一次跨越空间的对话。

教师教育家,一定是个有“温度”的人

    李振村:今天想与大家讨论的话题是,一个老师,如何从平凡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最终成为教师教育家?
    刘良华:我认为,成为教师教育家,首先要成为有“学科智慧”的人。比如,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他需要先成为一个文学的读者和作者。他有阅读文学的兴趣和写作的技艺;对于一个英语老师来说,他应该能够说出流畅而准确的英语口语,他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基本技巧和原理,理解相关的“英语文化”……
    李振村:这似乎是属于学科“背景智慧”。
    刘良华:是的,你可以称之为“背景智慧”,我还是愿意称之为“学科智慧”或学科修养。
    王雷英:这一点的确很重要,我是语文老师,我知道很多语文老师自己就没读过几本小说,没有大声朗诵过诗歌,没有一点点对文学的热爱,你说他怎么可能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这样的教学只能在技术和工具的层面徘徊,这样的老师,就很难走向教育家。
    刘良华:除了“学科智慧”之外,我认为教师教育家一定要拥有足够的“教学实践技艺”,甚至可以称之为“教学技术”。人们往往高看原理而轻视技术,我把教学技术看得很重要。
    赵桂霞:你的教学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应该不是一个概念吧?
    刘良华:不是,我所理解的教学技术最好用“教学技艺”来解释,它是指教师理解学生的能力,理解知识学习的秘密,理解推动学生自学的技巧,至少包括三点:一是“整体教学”,二是“及时反馈”,三是“推动自学”。
    李振村:你能结合学科具体说说吗?
    刘良华:以语文为例吧,有教学技艺的老师拿到一篇课文之后,他首先会引导学生“整体理解”,而不是因生字生词的教学而把一篇美好的文章切割成碎片。之后,他需要引导学生自学或为学生讲解,无论推动学生自学还是讲解,好的老师总是随时从学生那里获得调整教学的反馈信息。好的老师是一个察言观色者,他把观察学生看得比背诵教案更重要。
    李振村:这个观点太重要了!一位教师教育家,首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案设计者,而是学生生命的观察者——他能透过学生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甚至细微的情绪涟漪,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这绝不是仅靠心理学知识就能做到的,他必须把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人而不是一个物来对待,必须有一颗能够跟孩子对话的心!
    刘良华:说得好!如果再提出第三个途径,我愿意称之为“管理智慧”或“生活智慧”。我总是建议中小学老师尽快超越学科智慧、教学技艺,尽快进入管理智慧。管理智慧包括班级氛围的营建、学生人际关系的维护、教师个人日常生活的改善等。
    李振村:教师个人日常生活的改善?是不是指老师的生存状态?
    刘良华:正是。一个好老师总是善于建立、更新并保卫自己的日常生活。我们看看周围,有些老师并没有经受正规师范学校的专业训练,但是,因为他有足够的生活智慧和人格魅力,他也可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相反,一些老师虽然经受了正规教育训练,有足够的学科智慧和教学技艺,可是惟独缺了“管理智慧”、“生存能力”、“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终究难成大器。
    王雷英:我理解刘教授的生存智慧,实际上还包含着生活情趣在里面。根据我的观察,一个没有生活情趣的人,很难成为孩子喜欢的好老师。
    刘良华:是啊,一个人没有了生活情趣,他的专业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老师只有自己活得好好的,知道哪种生活是有尊严的生活,是欢乐的生活,他才能够把学生的生活引向尊严和欢乐。好老师是有“温度”的人,他能够给学生带来灵魂的温暖。
    李振村:这个观点太好了,教师教育家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个对世界充满热情的人,一定是个有“温度”的人。这种热情和“温度”,不但为他自己的生活带来阳光和诗意,也为他通向孩子的心灵世界提供了一把温暖的钥匙。学科智慧、学科技艺,如果没有这些元素作支撑,就会变异,甚至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王雷英:我感觉,一位老师拥有多少学科智慧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如何把这些智慧传递给学生同样重要。我在我们学校一直强调,一位小学老师,一定要善于讲故事……
    李振村:精彩!小学老师要学会用故事说话,用故事传递知识,用故事渗透道理。这应该是教师教育家的一项基本功!
    王雷英:比如,各个学校每周一都有升旗仪式,校长一般都要在升旗仪式上讲话,可是很多校长讲的都是空话套话、正确的废话,孩子根本不愿听。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当校长十几年,每周一给学生三分钟讲话,讲的大多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有趣故事,里面蕴含着各种道理,孩子们十分喜欢。贾老师的演讲出版了两本书,很畅销。后来我就特别留意研究,发现小学里的那些名师,都很善于用故事说话。
    李振村:我想起一个美国小伙子,我们初次见面,饭桌上,他坐下没几分钟,就开始给大家讲幽默故事,逗得我们大笑。我很好奇,就问他为什么一见面还不太熟悉,就给大家说笑话啊?他非常认真地回答:“让大家喜欢我啊!大家喜欢听我的故事,感到我是个有趣的人,才愿意接纳我啊。”中国人初次见面,推介自己的方式常常是递上印有各种头衔的名片,我感觉这两者差别很大——前者让人感觉可亲可爱,后者可能让人肃然起敬,却不一定从内心深处喜欢和接纳。
    赵桂霞:是啊,当年的孙敬修爷爷为什么受到全国小朋友的喜欢,就是他会讲故事嘛。会讲故事的老师,他眼里有孩子,他懂得孩子的心理,所以孩子也喜欢他。
    李振村:这个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我们中国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提宏大的口号,喜欢讲大道理。看看我们城乡各种建筑上、公路边,各种公益广告牌子,甚至公共卫生间里,到处张贴悬挂着各种响亮的口号。有什么用啊?我国前驻法大使、资深外交家吴建民讲过一件事情,我印象特别深刻。有一次,我们一批官员万里迢迢到巴黎招商,花大力气请了很多人,结果一上台先说天气,“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说了半天,好不容易到正题了,又是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话语,什么“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开放”之类空话,对方听得一头雾水。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很多老师没有故事意识就不奇怪了。
    王雷英:故事有一种润滑剂的作用,它可以让知识传授,让思想教育变得温润起来,变得更易于为孩子们接受。故事就是一条通向学生心灵港湾的船,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
    李振村:我更愿意把学会用故事说话当作一种教育理念。用故事说话意味着这样一种追求:让教育变得细腻,变得柔软,变得生动活泼,变得诗意盎然。有了这样的理念,老师就是不讲故事,照样可以创造出其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所以,作为中小学老师,要想成长为教师教育家,必须有这样一种理念:经营润泽的课堂。

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读物
推动教师教育家成长

    赵桂霞:我曾经采访了一些教师教育家,如于永正、杨瑞清、李吉林、李希贵等,我发现,每个名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三个重要的东西在发挥作用: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关键读物。
    李振村:这三个“关键”很有意思,能具体说说吗?
    赵桂霞:比如全国优秀教师、北大附中副校长程翔,原先是山东的一位普通教师,25岁那年参加山东省“中青年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综合一等奖和讲课单项第一名,执教的《荷塘月色》录像带被抢购一空。这次参赛和获奖,对程老师而言就是一次“关键事件”,这个“关键事件”让他一下子找到了当好老师的感觉,外出讲课、学习的机会也有了,慢慢就成长起来了。
    李振村:这样的事件对教师的成长的确十分重要。不过,并不是每个老师都有机会参加这类重大赛事啊?
    赵桂霞:其实,这样的“关键事件”在校园里是很多的。比如我们学校,每年都会举办青年教师的讲课比赛,有的老师就能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脱颖而出,有的就不行。学校提供的机会对每个老师都是均等的,能不能把学校提供的机会转化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关键事件”,那就要看自己了。
    王雷英:我感觉对一个老师而言,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是否经历过“关键事件”,对后续发展作用非常大。
    李振村:赵校长在你眼里,“关键事件”都有哪些?
    赵桂霞:我认为“关键事件”大致包括两类:一是参加课堂大赛获奖,一是参加教育科研取得了成果。
    王雷英:对于普通老师来说,有时候发表一篇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也是“关键事件”,像山东的常丽华老师,就是因为20多岁时发表了教学案例,受到巨大鼓励,反过来激励她继续精心研究课堂,现在也成了全国名师。
    赵桂霞:是的。我再说说“关键人物”。我研究发现,每个教师教育家都遇到过影响自己成长的“关键人物”。就说李希贵老师吧,他当年在农村中学当校长的时候,遇到了当时的《山东教育》杂志编辑毕唐书,毕老师这个人有眼光啊,也很有思想……
    李振村:我曾经跟毕老师共事过,他是中国民间的教育思想家!
    赵桂霞:毕老师一下子就发现了李老师的与众不同之处,发现了李老师的教育才华。从此,他就一直关注、追踪李老师,这对李老师的成长影响是很大的。
    王雷英:但毕老师这样有眼光的人物,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碰到的啊!
    李振村:但我认为关键还在你自己,你必须有教育天赋,有敬业精神,有追求,有梦想,也就是说你是一块璞玉,毕老师这样的人物才会不期而至。否则,你就是天天遇到“关键人物”也没有用。
    赵桂霞:是的,对于一个渴望成长的老师来讲,校长,本校的名师、教研员等,都是成长的“关键人物”。我再说说“关键读物”吧。我几次遇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都发现他手里拿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很好奇,就问他:你怎么一直拿着这本书?他说,我从年轻时就受这本书影响,到现在七十岁了,我还在读,还在接受它的影响。这就是“关键读物”。李希贵老师受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也非常大,“一百条建议”他不知读了多少遍,甚至连写文章的风格都受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阐述道理。我调查下来,发现80%的名师都读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正因为认识到“关键读物”对教师成长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学校为每名教师配发20本教育类书籍,包括《给教师的建议》《民主主义与教育》《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爱心与教育》《班主任工作漫谈》等,经常开展读书对话交流活动,引导教师热爱读书,这是教育家成长的第一步。
    李振村:“关键读物”能否发挥作用,还要看老师是否喜欢读书。一个老师要想成长为教师教育家,首先应该成为一个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