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资料库>> 教育文集

薛法根之人生三堂课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3日 点击数:
 

人生三堂课——薛法根的成

我们习惯于用眼睛看别人的故事,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的故事。如果换个视角看自己,或许你会发现那些并不精彩的故事里也有那么一丝感动,令你自己,也令看这故事的人。

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我自己觉得还算是勤奋的,至少在自己所钟爱的语文教育上。这得感谢我的母亲。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很穷,虽然不识字,但他们的淳朴、善良、勤劳就是一本最好的书。记得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母亲买了一只新竹篓,我和妹妹争着要背。母亲和我们约定:谁早起谁就能背这只新竹篓和她一起去割草。我们都把能背新竹篓和母亲割草看成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于是,我每天抢着早起,背上新竹篓和母亲一起在蒙蒙的晨雾中走向碧绿碧绿的田野。蹲在桑树地里,闻着青草的气息,将新竹篓一把把地塞满,我小小的心也被快乐填得满满的。当朝阳升起的时候,我迎着乡亲赞许的目光,放下竹篓,背起书包上学。那一天,总是阳光灿烂!劳动最有滋味,这不是从书本中学到的,而是源自我心底的生活。在每个早起的日子里,母亲悄悄地在我成长的心田里种下了勤奋、细腻、坚韧,以致在今后的岁月,日渐丰盛,心田的杂草自然萎枯、消解。我懂得,任何的懈怠都会使慵懒潜滋暗长。于是,五年的师范生活,我在生活委员、劳动委员的岗位上干得不亦乐乎。别人不愿意做的小事、杂事、琐碎事、麻烦事,我都不声不想地做了,居然做得津津有味。有三年时间,我业余时间替学校看宿舍大门,就连星期天,我也呆在值班室,一边值班,一边练书法,兼带着卖邮票(纯粹义务)。“天道酬勤”,成绩并不突出的我竟然被新苏师范推荐到无锡师范读小学教育大专班,又被无锡师范推荐,成为光荣的学生党员。劳动最有滋味,这已经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人生经历。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或许,金秋就在前面的某个驿站静静地等你,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其实,人生的底色从他懂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打下了。岁月,将这样的底色磨砺成一个人的品性、人格。无论是生在书香门第,还是生在平常人家,都有可能获得最好的教育,我深感幸运。

 

 

儿童学走路: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成长之路!小时侯,我们总能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成人后,我们却失却了那一股韧劲。挫折时,我们需要人扶持,也需要人警醒。

1990年,我校举办了江浙沪两省一市教育整体改革研讨会。学校推荐我承担了其中一堂作文课——景物描写:织女塑像。当时,我踌躇满志,精心设计教案,反复试上推敲,自以为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谁料想,在课堂上,平时伶牙俐齿的学生却呆若木鸡,把我晾在了讲台上。我就象个拙劣的导演,自说自演。课上砸了!面对这堂糟透了的公开课,我难过得无地自容,拆了学校的台,丢了自己的脸,后悔当初意气用事,真想一走了之。在讨论会上,老校长严肃地对我说:“记住:你是在什么课上跌倒的,你就必须在什么课上站起来!”犹如当头棒喝,一心期望领导同情的我幡然醒悟:路还是要*自己走!当时,作文教学还是一个不敢轻易尝试的“禁区”。特级教师也极少上作文公开课,都认为作文课无法了解学生、无法把握课堂,心中没有底。老校长聘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杜殿坤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吴立岗教授为学校的教育科研顾问,并为我牵线搭桥,使我成为他们的“编外研究生”。在专家们的指点下,我确定了“素描作文教学”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迈开了教育科研的第一步。“素描作文”,就是象素描写生一样,将所见的景物、事件如实地、生动具体地描述下来。这是小学中年级学生作文基本功训练的必修课。“素描作文教学”是吴立岗教授从前苏联引进到我国语文教学园地所开出的一株“奇葩”,而我则是将这株“奇葩”移植到自己的作文花园里。因此,我努力学习“素描作文教学理论”,认真琢磨“素描作文教学的代言人”——贾志敏老师的每一堂录象课,从中提炼出作文教学的技巧和要领。我还在自己的班级里模仿贾老师的课,一节一节地上,细心体会每一个教学细节的精妙之处,揣摩贾老师点拨、评价、激励的语言艺术。渐渐地,我上课觉得有了底气,学生也有了灵气。毫不夸张地说,我的作文教学功底就是在这一堂堂模仿课中练就的。移植别人优秀的、成功的科研成果,虽然是一种简单的验证性的实验研究,但对于刚刚踏进教学和科研大门的青年教师来说,仍然不失为是一条捷径,既能体验教育科研的过程,又可以夯实自己的科研基本功,还能缩短从教之初的适应期,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1993年,我在泰兴举办的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颁奖大会上,上了一堂自己构思的素描作文课《奇妙的魔术》,立刻引起了在场听课的3000多名教师的一致好评,就连负责摄像的老师也连连夸奖说:“我拍了十几年录象课,今天的作文课是最精彩的。”三年的验证性课题研究,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科研,的确能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也能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只要你真正把它融入教学的每个细节里。

继“素描作文教学”研究成功之后,我又构想了“课内素描作文、课外循环日记”双轨运行的作文教学新思路,构建了“顺应儿童言语心理的三段式作文教学序列”,即低年段的童话作文、中年段的素描作文、高年段的生活作文。在作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五三三式”作文教学新模式,即“五法”、“三课型”和“三步曲”。“五法”指以激发情感为动力,片断训练为基础,激发表象为中介,丰富生活储备为源泉,发展学生的言语交际功能为主线;“三课型”指读写迁移课、观察素描课、情境交际课;“三步曲”指写真、练实、用活。这一阶段的课题研究,就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和移植上,有借鉴、有融合,更多的是自己带着问题进行的新探索。佛家入境有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模仿、融合、创新,不就是教育科研进程中三个不同的境界吗?惟有亲历科研的每个阶段,才能获得如此丰厚的研究经验和人生积累,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1997年,我成为江苏省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也就常常到各地去上课、做讲座。然而,有一堂课,学生却实实足足地给我上了一课。那篇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在学到汤姆的父亲要求汤姆将刚刚钓到的大鲈鱼放掉的段落时,我要求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注意父亲和汤姆之间的对话,然后说说自己从对话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对话中知道了父亲要求汤姆将钓到的大鲈鱼立即放掉。

生:我知道了汤姆很不情愿放掉这条大鲈鱼。

生:我还知道了爸爸为什么让汤姆把大鲈鱼放掉。那是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汤姆钓到鲈鱼的时候还没有到规定的季节。

生:我从对话中看出爸爸是很有原则的。

生:我看出汤姆很舍不得那条大鲈鱼。

生:我觉得汤姆的爸爸对汤姆要求太高了。

我很惊讶:你是这么认为的?

生:我想如果把那条鲈鱼放在竹篓里,把竹篓放在湖里。等过了两个小时再拿回去,不就行了吗?

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居然有许多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我问:“如果是你,你会不会放掉?”“不会!”几乎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如果是你的父母,他们会不会要求你把那条鲈鱼放掉?”“不会!”又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难道连起码的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都没有?我又问:“你们学校有哪些规定?”学生七嘴八舌的说了许多。我问:“那你们遵守这些规定吗?”“遵守的,因为学校里有许多秘密警察的。”一个学生天真地回答。我愕然!面对学生的执着,我几乎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了。

我给学生上的课自然没上好,但学生却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尽管我已经是一名语文特级教师,但是面对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永远需要学习、需要研究。特级教师、名教师,不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结者”,而应该成为教师终身发展的新起点。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更加有所作为。在我刚刚评为统计教师的时候,有位长者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昨天你不是特级教师,并不说明你水平低;今天你成为特级教师,也并不证明你比昨天水平高。真正的‘特级’在今后。”的确,人创造辉煌只在一瞬间,但辉煌不只在一瞬间创造。对于语文,我仍然有许多个为什么不能回答。成尚荣所长听完课后,在我的笔记本上写了这么一行字:语文些,再语文些!是啊,语文课,不管什么时候,它首先必须是一堂语文课,要充盈浓郁的语文味!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不同的学生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这就是多元解读。语文课需要学生的多元解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语文教学理应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但是,语文学科要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如果怕影响学生的多元解读而不敢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来说,学到语言文字却没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却远比学会语言文字要重要。语文教学的艺术就是要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中,自然而然地获得道德的教养。简单的说教、烦琐的分析,都不是艺术的教学。因为艺术的教学是不可重复的,也是不可模仿的,它的生命就在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