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夜财富管理“基金代销”迎变局 多家银行收紧超风险评级申购公募产品

久久国产精品人妻AⅤ麻豆夜财富管理“基金代销”迎变局 多家银行收紧超风险评级申购公募产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基金代销行业正在迎来重大变化,多家商业银行正在收紧公募产品的超风险评级销售。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获悉,多家银行已不允许超风险评级购买公募基金产品。

  例如,R4风险评级客户过去购买R5产品时,在风险警示后仍可继续购买,但现在已变为了强制阻止。

  事实上,部分银行对此已早有行动。4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有股份制银行对其销售团队下达新规,全面取消超风险推荐公募基金产生的销售业绩,但客户仍可自行进行申购。

  在过去,该银行依托风险大单复核机制对超风险申购进行风控,但5月份之后再度收紧了这一行为,通过APP上线了超风险申购的禁止性措施。从各家银行申购的最新流程来看,这一趋势已经逐渐扩张到全行业。

  横向比较,在各类代销渠道中,券商渠道、第三方渠道仍然允许客户跨风险评级申购产品,且同一支产品在不同平台的风险等级差异较大。

  一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各销售渠道的风险评价尺度不同,还会考虑对各类产品的规模诉求。

  基金费率改革第三阶段已蓄势待发,代销格局持续变化,销售机构需要平衡其强大的销售能力与投资的适当性原则。

  超风险后的大单复核机制

  许多理财人士有这一经历:客户经理在推荐公募产品常要求输入“推荐号”,在认购成功后将计入其销售业绩。

  过去,部分银 行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允许“超风险推荐”的基金计入销售KPI。

  4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有股份制银行内部通知,取消全渠道超风险交易公募基金产生的机构业绩、个人业绩。

  新规的核心在于严禁“超风险推荐”基金产品,目的在于加强适当性管理能力。该行特别强调,如客户坚持超风险购买基金产品,要做好双录(录音录像)和大单复核工作,并留存客户相关营销证据。

  上述通知提到的“大单复核”,是该行过去针对超风险销售建立的一套风控机制。该行针对超风险、超龄、超比例购买公募基金行为进行风险复核,并详细规定了触发条件以及复核人员身份。

  具体而言,若客户单日超风险购买单一非货基金超过一定数额,或65岁以上客户单日购买单一非货基金达一定数额,需要一定级别以上的管理人员复核确认方可认购。

  同样地,该行对于保险产品的代销也有类似机制。

  该行人士向记者表示,继严禁超风险推荐基金产品、APP客户端禁止超风险自行申购后,该行对超风险的复核已经变少,但超龄、超配的复核还在继续。

  “目前正在严查超风险推荐,也严格禁止引导客户重调风险测评。”该行人士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收紧超风险销售基金的迹象正在扩大至银行业。

  薛定谔的风险评级

  金融历来强调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即推荐理财产品要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这也是“收紧超风险推荐”背后的逻辑之一。

  对于公募基金风险等级,一般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分别为R1、R2、R3,主动股票型、大宗商品型、黄金基金、REITs等常为R4,金融衍生品、杠杆基金为R5。

  此前,公募基金投资人允许跨风险评级投资,如R4评级的投资人在确认风险提示弹框后可允许跨评级购买R5评级产品。

  然而,销售渠道上对各类理财产品的风险评级却颇为主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虽然各销售机构的客户风险测评问卷尺度相近,但在对同一产品风险定级时却出现了评级不一的情况。

  然而,各销售渠道面向客户的风险测评问卷的标准差异并不大。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相同答案在上述平台完成风险测评,结果均显示为“R4-相对积极”及同等水平。

  虽然销售渠道面向客户的风险评估标准趋同,但面向资管机构时却又和投资者一样出现了“风险偏好”。

  一位公募基金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基金公司有自己的风评标准,但仅用于参考,各代销平台向来会用各自的风评标准,从不会让基金公司决定。

  “要看各渠道的尺度和风险偏好,根据不同风险等级产品规模的诉求来倒推。银行和券商渠道的客群本身也有差异。”另一位公募从业人士表示。

  一位代销机构人士对记者直言,若“超风险推荐产品”不再被允许,仍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投教来“更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让风险测评“更积极”,但这有着合规风险;二是主动调整产品的风险评级,例如对重点产品的风险评级进行下调。

  “我行代销的股票型基金大部分风险都是R5,但前段时间主推的中证A50产品却定为了R4。”一位银行从业者向记者表示了疑惑。

责任编辑:张文

【编辑:林侑轩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内容全网聚合禁止采集。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备0500444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00-1] [京ICP备05004440号-1] 总机:86-10-87828888

Copyright ©1999-2023 www.xxszx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app下载v4.6.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