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天天操夜夜操啊对话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中国在推动落实全球减排、能源转型上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天天操夜夜操啊对话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中国在推动落实全球减排、能源转型上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2024-06-19 23:50:25 来源:天天操夜夜操啊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在2024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在白雪覆盖的Kurkpark Villag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向新浪财经分享了他的参会感受。

  马军表示,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中国在推动落实全球减排、包括能源转型上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他指出,这些年来,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国家的政策的支持投入、众多中国光伏、风电电池企业的不懈的努力,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大国。

  他提到,中国过去10年把光伏的成本差不多降低了90%,风电降低差不多80%。这些创新,使得全球能够以更经济合理的方式快速打开能源转型路径,为世界把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提高到三倍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此外,马军还认为,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非常活跃,这些产业的蓬勃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引擎,这些都有助于实现减碳目标。

  以下为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马军老师您好,谢谢您接受新浪财经的采访。我们知道今年气候变化是一个热词,您在会议论坛期间有没有看到什么新趋势,感知到一些新的方向?

  马军:是的,因为这次世界经济论坛恰逢COP28(联合国的气候大会)刚刚结束,我也参加了(COP28)大会,在(COP28)大会上全球历史性地达成了一致,也就是要实现能源系统从化石化石燃料脱离转型。同时全球形成了一个最大的共识,那就是要将可再生能源提升到现有水平的三倍,能效提升两倍,这些都是它达成的历史性的协议。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这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的涉及到各国的政要,涉及到很多不同的研究组织,还涉及到了大量的企业,因为世界经济论坛最主要还是很多全球跨国企业的高管负责人都在这里,他们要如何去面对这样全球达成的这样一个转型、脱离的历史性协议?如何能够去落实他们自己所做出的承诺?

  我所参加的会议中,一方面,大家都说,现在全球达成这样的一致,是一个好的趋势。但另一方面现在气候的形势特别的严峻,去年已经是历史上最热的一年,今年由于厄尔尼诺现象还在持续,有可能还会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纪录,在这种情况下气候形势特别严峻。

  同时,虽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全球距离达成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特别是设定的关于力争要达要把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距离,它还是这个差距还是非常大的。那么从现在看,如果要达到这样的一个目标的话,那么从现在到2030年,减排就必须要超过40%以上。可以想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大幅度的减排整体上挑战是异常巨大的。

  我做了一些相关的分享,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中国在推动落实全球减排、包括能源转型方向上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

  新浪财经:我们也了解到现在有非常多的新的技术可以帮助绿色转型,比如说像碳捕集和碳封存,新兴的技术有什么样的趋势?未来有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马军:这次谈到很多新技术,包括碳捕集的、甚至在平流层用一些颗粒物阻挡阳光能够控制温升,提了很多不同的选项,但可能最关键的还是在减排的方向。因为其他这些方向,一则是它的成本非常高,在短期内很难把成本降下来,降到经济上合理的程度,之后可能还会带来很多其他的不确定的负面影响,会引发一系列的纠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最关键的还是在能源的转型方向上。COP28已经达成了全球一致,在这个方向上,中国恰恰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年来,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国家的政策的支持投入、众多中国光伏、风电电池企业的不懈的努力,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大国。全球80%的光伏组件是由中国生产提供的,50%的风电的设备也是从中国来的,动力电池(占比)是60%。

  我们不单是生产制造的大国,更是研发创新的大国。在这个方向上,通过不懈的这些努力,中国过去10年把光伏的成本差不多降低了90%,风电降低差不多80%。由于这些创新,使得全球能够以更经济合理的方式快速打开能源转型路径,为世界把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提高到三倍所共同达成的一致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中国不但在为全球生产,同时中国也大规模地向前推进可再生能源。我这次跟与会代表分享到,去年中国2023年历史性地达到了风电和光伏10亿千瓦地装机量,今年我们的目标大概是再增加2亿千瓦的装机。我们原本所设定的2030年的风光的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是多少?12亿千瓦。我们已经开始接近了这个目标,可以预见,我们将会大幅度提前达成这个目标。未来,我们将会和全球很多国家一起,力争在能源转型的方向上面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这样一些产业的蓬勃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的引擎,所以这方面我觉得是能够助力于实现政府措施中央政府所设定的这样的一个目标,就是要把降碳和污染的减排,减污和扩大扩绿和高质量的发展和增长要结合起来。

  新浪财经:现在国内的一些跟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产业,比如说储能、光伏,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说像产能过剩和价格走低,对相关中国企业来说有没有什么样应对的方法?

  马军:因为目前这个产业方兴未艾,肯定会吸引大量社会投资加入,在这个方向上,企业投资者要密切的关注市场形势。核心的问题还是说要有要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样我们在这个产业才能够保持一个发展的态势。

  实际上我们要能够把国内和国际这两个市场能够让它双循环,能够双轮去驱动,当然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能够能够走出去,那么走出去也要注意很多的这样的一些问题,包括我们怎么去像我们所关注的在我们的生产制造,包括运行的过程中间,如何去关注环境的这样的一些影响,能够去包括能够和当地的社区劳工能够处理好这些关系,包括在治理结构上面要达到国际的这样的一些水准,那么要在文化上能够去适应,那么这些都是对我们的企业的一些新的挑战。

  那么讲到数字化的解决方案,这次开会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也就是说全球做了这么多的承诺,包括咱们的这些很多跨国公司,他们承诺的目标是非常高的,那么近零排放,那么有一些时间表是非常紧的,从巴黎到格拉斯哥到迪拜做了这么多承诺,那么在这次的会上其实有相当的一些这个企业的高层还是表达了这种担忧,也就是说他现在还不能够确定他自己的就是在总部的减排他能够搞定,但是一旦落到供应链上面,不管是上游还是下游,很多问题解决不了,那么这些供应链的这些排放很多都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世界工厂,那么如何在当地去落地,这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大的挑战,而且现在开始比较担忧。

  因为这些目标如果实现不了,那就是漂绿,甚至会面临很多的这些这个不但是说批评,而且甚至有可能面临诉讼这样的一些风险。

  而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在开发的这样的一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就在中国所发生的一些很积极的这种变化,我是希望通过这个论坛也可以把它分享给这些各国的,不管是政府的部门,特别是企业的这些高层,让他们能够知道在中国现在有非常积极的一些进展,可再生能源等这些的进展,包括在数字化的这样的一些方向上面,比如我们作为一个机构,现在在关注的全国的企业有1,400万家关注他们的环境表现,用绿蓝黄红的颜色去区分他们的去评价他们,然后把它们落到电子地图上面,那么这些数据开始广泛的应用在一些绿色供应链,包括绿色金融,那么我们帮助这些我们的大型金融机构去梳理百万级的这些企业,他们的环境的这样的一些表现。

  那么包括开发的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有数字化的碳核算披露,包括如何去科学的设定目标,那么这一系列包括在产品层级,就是产品的碳足迹,生命周期,从摇篮到坟墓这些生命周期的碳核算的这些问题,那么这些解决方案实际上是可以极大的去协助到全球的产业链能够去脱碳,所以我想希望全球的这些企业能够去了解的。在中国我们作为供应链的这一端,已经做了很多的这样的一些工作,我们做好了准备,可以去为2030年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上面去实现大幅减排的目标,中国的中国企业可以做出中国的整个的这套解决方案,可以做出很多的贡献。

  新浪财经:您曾说数据是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柱,中国企业如何实现数据披露的完整性和它的透明度?

  马军:核心的问题,如果我们要推进,不管是绿色供应链还是绿色金融,都需要数据的支撑。

  那么这些数据其实现在有第三方的这样的一些有政府在推动的一些政策,比如说我们的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在提出了披露的一些要求,比如说生态环境部在近几年出台的重点企业的这些强制披露的一些要求,那么这些方面都是非常积极的,我们也在和我们的环保组织的伙伴一起合作,希望能够协助将这些政策能够更好的去落地。

  与此同时,中国还有大量的这些非重点的企业,我刚才讲我们再看1,400万家的企业,这中间很多都是中小企业,他们也是全球产业链链的组成部分,那么他们该如何去披露?那么在这个方向上,我们也在携手我们的相关的权威研究机构,希望一起共同的去推动相关这些披露标准的一些制定和完善。

  我们在和国内、国际的很多关键的一些平台,包括世界经济论坛、CPP、WI、SBTI相关平台、以及瑞典环科院,在企业产品的碳排放披露方向上,希望能够更多的进行连接,进行合作,达成共同的数据披露标准的一致和互认,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协助企业完成披露。

  现在国际上披露的要求越来越强,越来越刚性,特别是来自欧盟的一些碳边界调节机制、电池法案等非常刚性、细致的一些披露的要求。从金融的方向上,I SSP希望统一整合标准,形成非常细化的披露要求。

  这些方向上如果落地的话,需要在中国形成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去协助他们,同时我们也需要去共同的去探索什么样的披露是我们的必须要披露到的程度,有哪些相关的这些方面可能会引发一些比如说数据安全、甚至产业安全的问题。我们希望把边界能够探索出来,最终形成一套企业可以很好的去遵循的这样的一套披露的规则。

  新浪财经:您觉得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现在的绿色转型大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马军:中国现在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间。我们2020年的时候设定了一个“3060”的目标,这使得我们可以说不但成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参与者、贡献者,也成为了一个引领者。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碳排放还没有达峰,这是我们近期所面临的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能够实现更高质量的达峰。当然中国也在探索的过程中间看到,我们的低碳的转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是难以一蹴而就的。

  所以现在提出的是要先立后破,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建立起一个新的能源的的供应体系,才能够去把过去以煤电化石能源为主的这样的一些体系才能够逐渐的去淘汰和减少。所以现在在这个方向上,中国可以说已经是重资产的在投入。

  刚才所提到的咱们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所做的、可以说是令到举世惊讶的这样的一种大规模的投入和快速进展,已经能够使得中国整个转型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

  因为我们已经重资产的投入,不管是在风、光这些可再生能源,还是在汽车、如电动车这些方向,背后都有大量的这些基础设施要跟着它去发生改变,从电网到储能到充电、灵活性的电网改造,包括新能源车和电网之间的网络互动。中国的这些投入,使得我们一则是可以快速的去推进,二则这个趋势也已经是不可逆转的,挑战是非常大的。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坚定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个方向实际上对中国来讲带来了多重的这样的一些改变,和多重的这样的一些收益,不只是说我们将会去达成我们作为世界大国的一个全球的责任,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实现中国的这样的一个整个经济的发展的一个绿色转型升级,那么会创造新的经济的这样的一个增长点,那么会极大的有利于改善我们的空气的质量。

  如果我们不断的去升级我们的油品、车辆的排放的要求,投入也是异常巨大的。但是我们现在从另一个思路上,用电动汽车、用新能源车去替代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同时达成减碳和清洁空气这两个目标。在可再生能源上也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我想,整体上现在的挑战是特别大,但是我们的整个的态势还是比较积极的,希望大家坚定信心,共同的去推进咱们的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王翔

【编辑:蔡政妃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内容全网聚合禁止采集。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备0500444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00-1] [京ICP备05004440号-1] 总机:86-10-87828888

Copyright ©1999-2023 www.xxszx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新版v3.6.4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