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琪琪龟波性功陆家嘴论坛新风向:求解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双向互动难题

琪琪龟波性功陆家嘴论坛新风向:求解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双向互动难题

2024-06-18 07:36:14 来源:琪琪龟波性功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记者 梁银妍 马慜

  在业内专家看来,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尤其要通过资本市场改革,加大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支持作用。通过制度性安排,后续资本市场将有望进一步打造战略性现代化产业集群,更好成为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枢纽。

  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市值占比超40%

  服务科技创新效能逐渐凸显

  构建服务科技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同时,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又为资本市场提供了高质量的上市储备企业和上市公司,提升了资本市场活跃度。近年来,资本市场设立科创板、北交所,改革创业板,持续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服务科技创新的效能逐渐凸显。

  科技型企业成为新上市企业主力,A股战略性新兴产 业行业市值占比目前已超过40%。以科创板为例,科创板开板5年来,受理了1146单IPO申请,上市公司达573家,首发募资总额达9107.89亿元,总市值逾5万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公司合计占比超过80%。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公司超过120家,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公司数量均超过110家。

  私募创投、公司债券等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近九成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和六成的创业板上市公司获得过私募基金支持,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投资半导体、生物医药等重点科技创新领域项目约10万个,在投本金约4.3万亿元;交易所市场累计发行科创债券约7000亿元。

  突破瓶颈堵点 发挥科技与资本协同效应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双向互动仍存在诸多瓶颈堵点。中国证监会近日制定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从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私募投资等全方位提出支持性举措,旨在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要通过制度创新,突破体制机制约束,发挥科技与资本的协同效应,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市场生态。近期,以新“国九条”出台为契机,资本市场正在形成“1+N”政策体系。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看来,科技创新企业往往具有高成长、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等显著特点,但目前资本市场对于科技创新的包容性有待提高,支持科技创新企业的债券品种有待进一步丰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市场规模也有待提升。他建议,要发挥科技与资本的协同效应,需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夯实基础制度,创新关键机制,提升直接融资占比。

  此外,需要重视形成“产学研企”深度融通的创新机制。杨成长表示,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实现良性互动,要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包括统一金融投资、股权投资和实体投资三者对科技创新企业的认知;提升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数字化的认识程度,不能对创新进行简单的“贴标签”,而是要进行科学辨别;促进科技创新和传统产业以及具体落地场景有机结合。

  壮大耐心资本 培育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耐心资本的加持尤为关键。

  围绕如何练就耐心资本,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峰表示,新质生产力指的是通过创新、技术进步和高效资源配置所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提高依赖长期投入和持续创新,而不是短期的利益最大化,这就需要耐心资本支持。但资本要练就“耐心”,需要从监管环境、制度建设、资本市场以及自身投资理念等多方面入手才可以完成。

  杨成长认为,培育耐心资本,金融业要坚持长期主义,形成“马拉松导向”,要加深对投资项目的认知程度,提高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紧密程度,同时要为投资项目匹配合适的资金来源。更重要的是,应当形成更加柔性化、长期化的考核标准。

  在李峰看来,首先,监管部门应当出台鼓励长期投资的政策;其次,应当不断提高市场信息透明度,保护投资者权益;再次,应继续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最后,应持续完善投资者教育工作,让投资者充分认识到作为耐心资本的优势。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正在持续完善,后续应当进一步完善一级股权市场的制度建设,畅通一级二级资本市场循环,落实信息披露监管、投资者保护救济以及提供丰富风险管理工具等,重视资本市场投融资功能平衡,增强投资者在市场的获得感,让资本敢于担当耐心资本。”李峰如是说。

责任编辑:郝欣煜

【编辑:陈惠雯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内容全网聚合禁止采集。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备0500444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00-1] [京ICP备05004440号-1] 总机:86-10-87828888

Copyright ©1999-2023 www.xxszx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官方app v5.6.1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