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91伊人中外科学家破解约2亿年前植物昆虫“互作”之谜

91伊人中外科学家破解约2亿年前植物昆虫“互作”之谜

2024-06-11 05:00:03 来源:91伊人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南京2月5日电(徐珊珊)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5日消息,该所研究人员联合瑞典科研机构,根据大量植物化石材料,破解约2亿年前三叠纪与侏罗纪之交植物与昆虫的“互作”之谜。

  发生在约2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是显生宙五次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一。陆地生态系统的植物和昆虫是两大重要的生物类群,它们对这次生物大灭绝有何响应变化和“互作”,是科学家们积极探索的奥秘之一。研究人员对中国四川盆地东北部宣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顶部和下侏罗统珍珠冲组最底部化石层进行化石采集 和深入研究,通过对1000余块植物叶片化石的细致观察和统计,共确认7种昆虫伤害类型,分别为:洞孔取食、边缘取食、表面取食、骨架化取食、刺吸(抽吸)、虫瘿和产卵。

  其中,除了骨架化取食仅见于研究区内晚三叠世双扇蕨科植物叶化石表面外,其余六种功能性取食或产卵方式均跨越三叠—侏罗纪界线,同时存在于晚三叠世须家河植物群和早侏罗世珍珠冲植物群,并常见于真蕨类、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等植物类群。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一些备受昆虫青睐的植物类群会在其叶片表面长出毛刺或在叶片边缘长出锯齿,并在叶片中轴发育有显著的瘤状突起或增厚。这些特征传统上大多被作为植物分类的形态学重要依据,但研究推测它们更可能是植物为了抵御昆虫伤害而演化出的自我保护机制。

【编辑:洪怡萍 】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 内容全网聚合禁止采集。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备0500444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00-1] [京ICP备05004440号-1] 总机:86-10-87828888

Copyright ©1999-2023 www.xxszx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app安卓v3.3.2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