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语文>> 语文知识

对联趣谈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30日 点击数: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 ’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纪晓岚为友释对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友人为他设宴洗尘。席间,照例少不了连句答对。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晓岚则不以为然,说道:“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先时我曾北游,出了一联,人人摇手不对。”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难?”友人道:“一般。”接着,念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他们不屑回答,即以摇手示对!”友人不解地问:“那,他们的下联是什么呢?”晓岚道:
       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友人听后,恍然大悟。

乾隆妙对赠长寿老人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览西湖时,在灵隐寺见到一位长寿老人,这位老人时年一百四十一岁。乾隆即兴制了这么一副对联赠给老人: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这是一副内含数字运算的对联,上下联不仅词句对仗,而且运算的方式相同,结果相等。上联中“花甲”,指六十岁;重开者,乘二,则是一百二十岁;外加三七二十一,合起来,岂不正是一百四十一岁。下联中“古稀”,指七十岁;双庆者,两倍,再加一个春秋,则加上一岁,也正好是一百四十一岁。

乾隆对联戏人

       相传,乾隆皇帝擅长对对联,且常借此戏人。一次,他乔装改扮,与张玉书在酒楼上饮酒。席间,他乘着酒兴指着一姓倪的歌姬出了上联:“妙人儿倪氏少女”,要张玉书接对。这上联是“妙”“倪”二字的拆字联,张玉书一时苦思莫对。歌姬在一旁随口答道:“大言者诸葛一人”,将“大“诸”二字拆开。乾隆大为赞赏,命张玉书赐酒三杯。不巧,酒已喝完,倾壶只滴出几点。歌姬见此,笑着对乾隆说:“‘水凉酒一点两点三点’,下联请先生赐教”。上联既暗含前三个字的偏旁,又冠以数字,窘得乾隆面红耳赤。幸好此时楼下走过一个卖花人,张玉书灵机一动,代言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才算为他解了围。据说,打那以后,乾隆皇帝再不轻易用对联戏人了。

乾隆与纪晓岚回文对

       清代北京人个叫“天然居”的酒楼。一次乾隆路过这家酒楼,称赞楼名的高雅,遂以楼名为题作对联,上联是: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但下联却苦索不得。因为下联必须符合这样的条件:后五字是前五字的颠倒,既要语意完整,又要平仄协调,还要意境美好,的确困难,他便指令群臣属对。正当大家大伤脑筋之时,纪晓岚已经对出下联: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此联对丈工整,意境完美,博得随得群臣的称赞。据说后人对此也有一副对联是: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苏东坡哑联兴味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祝枝山对斗三个秀才

       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祝枝山,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因此远近闻名。
       有一次,他来杭州游玩,人们慕名相邀,求联索书者络绎不绝,把个祝才子忙得不亦乐乎。不料好事多磨,无意中得罪了杭州城里的显宦徐某,说祝枝山卖弄学间,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一天,徐某邀集城中三个最富才学、自命不凡者,要与祝枝山斗对。
        三个秀才洋洋自得,有备而来。甲秀才欲夺先手,有心刁难,出一上联曰:
        屋北鹿独宿
        五个字全用的是同韵字,难度不小。祝枝山成竹在胸,随口对日:
        溪西鸡齐啼
        用的也都是同韵字。
        乙秀才见末难倒祝枝山,摇头晃脑地走上前来,吟一联日: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用的是谐音。祝枝山略加思索,也以谐音相对: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丙秀才看看还没有难倒祝枝山,他挖空心思出了一联:
        大丈夫半截人体
        指的是前三字的下半截,构思巧妙,并含鄙视之意。祝枝山笑问丙贵姓,丙秀才说姓“朱”。祝枝山即对日:
        朱先生三个牛头
        指的是前三字的上半截,不仅精妙巧合,工稳贴切,而且反唇相讥,嘲讽辛辣。
        三个秀才一听,面面相舰,张口结舌,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解缙巧写春联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瞪口呆。

欧阳修妙对出关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十二岁那年,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很有点口才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老兵念出上联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略加思索,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原来下联是: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以上选编自《古今对联集锦》(周满忠,198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和《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巴城,2002年,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钱学森从思维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

戴汝为同志 钱学敏同志:
       我近日在想:既然文学创作中要运用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那我国几千年古老的文学作品不就是三种思维的结晶吗? 那我们为什么不从中国的赋、诗、词、曲及杂文小品中学习探讨思维学呢? 它们是最丰富的泉源呀。
        最容易的是对联,这在旧中国是文人思维的基本功。它也最容易分析人手。例如,最熟知的有: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这最简单,只是字与宇对。复杂一点是毛泽东与周恩来的对联:
        搞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毛泽东)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周恩来)
        这就不只是字与字对,而且有巧妙的涵义。
       更深一点是清代名儒纪晓岚被一江船上武夫难倒的故事。这武夫乘的船有帆,纪晓岚的船无帆用橹。武夫出联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里利用“橹速”与“鲁肃”谐音,“帆快”与“樊哙”谐音,说文不如武。纪晓岚一时无对,被困数日,闷闷不乐。直到数日后抵福州主持院试大典, 听到乐声才顿悟到,下联应是: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萧和
       这里“笛清”与“狄青”谐音,“萧和”与“萧何”谐音,说武不如文。这对联就不止于形式,字与字对,而且通过谐音运用典故,达到对阵。
       这种文例极为丰富,长联发展到昆明大观楼长联,每联九十字。更有邓小平日居长联,每联二百五十字!真洋洋大观,是一宝库,也是我国文人的心血。从思维学角度看,对联的过程是:出联的上联是给出一个结构,请应联的下联人按此给定结构去找零件,宇。词填入这个结构,思维就在于搜索思想库找材料。这就是对联答对联的思维学——搜索入结构。
       我自己体会,所谓形象(直感)思维则是与上述答对联相反的:有材料,但无结构。思维的任务是拢形象,即结构。相反,不也相成吗?我们总结中国极为丰富的对联文学,不能为研究形象(直感)思维做贡献吗?知道形象(直感) 思维是从零碎材料拢结构不就是一个开端吗? 从思维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