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小学生自学网>> 信息>> 学习电脑

信息技术姓“新”还是“信”?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3日 点击数:
 

信息技术诞生之日起,就与新技术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它因信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因新技术的普及要求而推广,因信息化使用者的全民化而走进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信息技术不断受到母体新技术的冲击,一方面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较为稳定的知识构建,另一方面新技术又以日新月异的姿态不断冲击着知识内容,两者之间持续考验着教学者的设计思路。一线教师长期被这个问题困扰:信息技术究竟是该姓“新”还是“信”呢?

VR技术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意为虚拟现实技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VR眼镜在新技术信息技术课中已经有所涉及,并延伸出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一时间风靡基础教育领域,甚至成为信息技术公开课的首选内容;开源机器人(Open Source Robot)是一种在硬件或软件上具有开放性的机器人,它的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对外开放,使得每个人都可以自行对其进行二次开发,当前已有多本省级信息技术教材引入了机器人技术,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也组织了四届全国范围内的机器人赛课活动;无人机技术(UAV)全称为无人驾驶飞机,是一种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当前已有多所学校在信息技术社团活动中广泛运用无人机技术进行高空拍摄、野外资料摄取等活动;E-learning即为移动学习技术,是借助学习平台、移动终端或专项APP进行学习的方式,它自身具有的操作性就蕴含着对工具的使用效能和技术掌握;Makey Makey操控板能把所有的物体与计算机相连,或演奏乐曲,或进行赛跑……

这些林林总总的新技术的连续冲击,让广大信息术教师持续处于接纳新内容的状态,往往左手体验着新技术的应用方式,右手归纳着新技术教学方式,转身进入教室又讲授着前一种刚刚领会的新技术教研活动中,教师绞尽脑汁思考如何应用更加具有前瞻性的新技术来引起听课同行的关注,表明自己紧密联系信息革命的态度。各类赛课活动中,教师又为新技术是否能承担起课程具有的常规评价过程而苦恼。信息技术教师们常常在教育主管部门发行的教材和当前纷繁复杂的新技术教程中不知所措,呈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究竟应是已成体系、有着较为成熟的学习形态的知识内容,还是带着时代的温度、触手可及却难以教学实践的新技术

信息技术的传统知识中,以办公系统为代表的六大基础模块的内容较为经典,经过了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体系化的教学法和学习法,教师的操作性较强,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资源丰富,课堂的承载量可监控,是具有成熟属性的内容。因此,在大部分的学科竞赛和公开展示中,基本会选用这些内容。但随着信息化普及率的提升,学习者的技能基础水平在提升,此部分的内容往往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同时,以STEAM为代表的新技术带着浓浓的时尚性,它们紧贴时代的脉搏,给课堂带来了新鲜的冲击和活跃的经验,为学科的特色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新的”也是稚嫩的:3D打印技术创作作品的时间很长,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展示;VR技术的虚拟效果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无法让第二人进行感受;E-learning学习方式受网络的影响较大,没有充分的网速无法提供正常的教学

相对较为成熟的机器人技术从走进信息技术课堂到现在已经走过了近9个年头,才慢慢呈现出具有学科特征的内容方式。所以说,技术需要经过教学实践的筛选后,才能渐渐沉淀为符合教学要求的知识内容,而其中的筛选、归纳、提升、理论化的过程,值得广大一线教师认真思考。

 

热议一

王 爱 胜

山东省青州第一中学

更名换姓,莫忘初心

 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是一门“随时”更新的课程,无论是课程的理念、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在学校身兼多职,但仍是一个最富有激情、最有担当的教师群体。在课程发展中,我们不是第一天面对课程姓什么的问题,最早它姓“计”、姓“技”,后来又姓“信”,甚至在新技术狂热发展的时代又不得不认为它是姓“新”的。

我们并不十分在意名称的更换,更在意招牌是不是货真价实。本来,这店里曾经只有一种专供货物??程序设计。2000年之后,几乎都贴MS的软标,然后挂上超越软件的“信息学”品牌,间杂又有“任务驱动”“主题教学”“信息素养”等琳琅满目的型号,最近又以“计算思维”“核心素养”“创客教育”等新品不断推陈出新……

对于课程研究者来说,他们比较期望有稳定的“课程核心”,但信息技术如此飞速地发展使得课程不再只有MS贴牌,更多VR、AR、Maker、3D、Arduino等贴牌也蜂拥而出,为此他们不得不继续追随这些新的技术浪潮;对于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困惑从上一轮课标开始,大家就一直在学习、培训、实验,当对信息素养的理解还处于半醉半醒状态时,明年的新课标却又要登上舞台,他们又要经受计算思维、大数据、开源设计等内容更新的磨练。这两个群体共同的困惑是课程需要反思新技术、新理念的内涵,以及课程的价值所在。然而,在“急促”的状态下,一线教师可能考虑不清楚、反思不深刻。那么,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追问课程教育的初心:为什么是开设课程而不是课外活动,学生能够得到什么而不是分给学生什么……

只要莫忘初心,一切就会明了。社会需求信息学、尖端技术的人才,也需要拥有正确信息科学思维、意识、能力的其他领域的工作者。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将成为计算机人才、信息学人才或创客。

为孩子的未来考虑,我们不能把自己认为“最新”“最好”的技术现在就全都教给他们,而是做好新技术教学中的内涵取舍。例如,信息技术课程中要精选与计算相关的创客技术而不是木工、钳工等技术;要选择虚拟现实的多感与交互,而不是局限在三维投影或体感游戏的浅层。同时,还要找对新技术的价值取向,如哪些知识内容是了解、体验的,哪些知识内容是现实应用的,哪些知识内容是可以获得发现与创意的等。另外,课程首要的是给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路还是要由他们自己来选择,自己来经历。

人不是可掌控的机器或可塑型的雕塑。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有个性的、先进的发展,而非整齐划一的齐步走。因此,不论课程姓什么,作为教师都应莫忘初心,为学生的未来负责,而不是为课程负责、为技术负责、为理念负责。

高 建 君

江苏省南京市科利华中学

信息技术还是姓“信”吧

主论博文新颖的标题吸引了我,随着文字,我陷入了对该问题的思考。王蕾老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系。如果让我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信息技术还是应该姓“信”。

首先,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需要实施较为稳定的课程内容。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无论从STS(科学技术和社会)角度去考量,还是从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这点去考量,或是从该课程涉及的核心思想、核心知识等去考量,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课程物化的组成部分,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编写专家会尽力规范、科学地呈现前期课程研究的结果,因此教学不应随意地脱离教材,也不应随意地脱离课程内容。

当然,教材编写者也应该不断完善教材,将课程的核心思想、核心思维和核心知识融入教材。例如,算法思维通常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性思维方法,是一种将解决问题的方案变为“程序化”表达的过程。计算科学大师Knuth说:“计算科学无非是算法的科学”,我认为,以构造解决问题的算法为主导的算法思维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思维。算法思维的培养不仅存在于计算机程序教学中, 还应渗透在非程序设计教学的各个模块中。课堂中接受过算法学习和算法思维训练的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就会表现出很明显的算法意识和算法能力,在生活中能够表现出更强的逻辑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在实施中,可精选新技术为课程补充资源。如果将一门学科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学科思想如同树根和主干,学科思维方式如同树枝,而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或知识点应用就如同一片片树叶。新技术,我认为就像这棵大树上不断长出的新叶。如果教师没有将学科的核心思想和核心知识作为教学的主干,只是将一片片新叶摘下送到学生手上,带给学生的只是表面的新奇感,这些没有枝干提供养分的叶子很快就会枯萎。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扎实的教学帮助学生建构起学科大树,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发现树叶??增加知识,更需要引导学生找到枝干??领悟新技术背后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思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迁移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息素养。试想,如果学生具有了算法思维能力,当他接触不同表现的机器人时,他会很淡定地认识到它们的编程原理是一样的,只是程序不同。

我们常说,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也就是提醒教师在研究教材、依据教材的基础上,丰富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一般有三个来源:其一是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属原生性来源;其二是学生,属内生性来源;其三是社会,属外生性来源。因此,当今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可以由教师精选后,作为教学中某一教材原理或知识应用的实例,目的是帮助学生迁移知识、体悟价值、扩大眼界、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领悟了学科思想后激活创新思维。

 

热议三

张 多 芹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谷亭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

信息技术之What,How,Why

信息技术姓“新”还是“信”?这个命题令人眼前一亮。归根结底,教师们的困惑在于信息技术是什么(What),怎么教(How),为什么这么教(Why)。

信息技术学科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载体。2016年,高中各学科新的课程标准将颁布实施,关注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这次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基于近年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深入应用与飞速发展的现实,在即将推出的新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不仅限于高中阶段)定位于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这四个方面。这是信息技术课程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一个准确定位。作为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冷静地思考每一项新技术背后所包含的信息素养有哪些,并在这个基础上,按照教材不同模块所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同,将这些新技术巧妙地选择、加工、整合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中去,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

如今,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有意无意地进行各种类型的在线学习活动,如参加网校学习,利用QQ群分学习资源,使用一起作业、作业盒子等APP进行答题训练和知识检测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组织学生对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帮助学生掌握评估和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有效地管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既正视了新的E-learning学习技术环境,也是对学生“数字学习与创新”素养的一个培养和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并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功能和用法,同时还为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在飞速发展,各类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令人应接不暇。但万变不离其宗,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只要牢记学科的终极目标,把扑面而来的新技术纳入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轨道,就一定能够培养出面向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