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美美与共 交流互鉴 共绘人类文明新画卷

来源: 红山网
2024-06-12 17:18:54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第78届联合国大会7日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充分体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倡导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今年1月,中法建交60周年暨文化旅游年启动,3月,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启动,5月,中国—赞比亚文化和旅游年、中国—坦桑尼亚旅游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相继启动。中国携手世界各国推动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共享人类发展成果。

  世界是座文明百花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丰富。中华文明始终坚持与世界其他文明保持交流互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身体力行,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深刻阐释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为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共同创造亚洲文明和世界文明的美好未来。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世界提供了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 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十年来,文明交流互鉴理念的内涵外延不断拓展、实践成果不断积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明交流互鉴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习近平主席引领下,全球各类双多边文明对话平台与机制日益丰富、合作网络有序搭建,“良渚论坛”、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一系列会议成功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广泛开展,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呈现新局面。

  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公共事业对外交流广度和深度明显拓展。共建“一带一路”,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新闻媒体、旅游城市等联盟、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等平台,“一带一路”成为一条文明交流互鉴的康庄大道。目前,我国已同180多个建交国普遍开展了教育合作交流,与5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全球媒体创新论坛等媒体行动为深化全球合作,共同推进民心相通、文明互鉴贡献媒体智慧和力量。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东莞1月4日电 (郭军 陈海锋 李小艳)1月4日,中铁四局东莞环市南路上跨广深铁路项目转体梁成功转体,这也是广东省曲线半径最小、梁面最宽的转体梁,为下一步桥梁合龙和道路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顾清扬说,RCEP框架下,各成员国也有责任优化检验检疫、通关速度、政策协调等,这对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国际贸易和吸引内外部投资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那些特别奢华的套房、别墅,就像飞机上的头等舱、商务包机,不应该根据这个去衡量和评价整体市场。”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副会长、三亚市旅游饭店协会会长刘凯强认为,作为淡旺季非常明显的旅游度假城市,三亚当前的旅游饭店房价符合其成本。

  在回溯过往职业生涯时,C罗坦言他在欧洲的工作已经完成。“我赢得了一切,效力过欧洲最好的球队。对我来说,现在是新的挑战。”

  见习记者 韩 昱

  人才是战略资源、是制胜底气、是不竭动力。新装备形成作战能力,关键在人才。装备的训、管、用,归根结底要落在人身上,“舞台”搭好,角色更要选好、用好、备好。要有一盘棋思想,以岗位需求为最大需求,打破建制壁垒、不搞按资排辈,大胆将有才干、有特长、有能力的官兵选任至新岗位;构建关键岗位人才成长路线图,坚持多岗位历练,多渠道培训,培养一专多能型人才;抓成长规划,严防人才队伍青黄不接,让人才资源像河流般源源不断。

杨雅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