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来源: 发展网
2024-05-28 15:35:15

  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时代华章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闭幕

   【聚焦深圳文博会】

  二十载春秋积序,迈入新发展阶段,本届文博会对于履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文脉,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作为助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产业第一展”,本届文博会,如何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

  且看千年华夏,古今辉映——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的“文创中国”专题展区共展出300多件文创产品,汇聚故宫文创、北京工美造办等“文创大户”,重点展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最新成果,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

  再看潮韵东方,焕新辉映——国内越剧青年演员陈丽君、李云霄精彩演绎经典,在带动流量的同时,也将会场的交易氛围推向高潮;雄浑昂扬的潮汕英歌舞、精妙绝伦的敦煌飞天舞、香气四溢的天水麻辣烫争相展现各地文化消费场景、地域特色文化,让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发展,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博会如何以文兴业,让文化产业在新起点上继续蓬勃发展?

  数字技术全面赋能的文化新质生产力,在本届文博会上大放光彩——华为、腾讯、华策影视、华强方特、字节跳动、小红书……超220家头部文化企业纷纷带来最前沿的产品,最新的应用场景和消费模式,让采购商目不暇接。

  在影视·出版·版权·游戏电竞展馆,一大批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和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取得的成果,通过AI(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等多媒体结合的方式与观众见面;在广东展区“大模型产业应用厅”内,8个具有代表性的AI大模型充分展现文化新质生产力引领未来生活的新趋势。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的高端、智能、绿色、低碳产品不断涌现,受到人们的热捧和青睐。

  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文博会20年焕新出发,如何担当好海内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扩大贸易的平台?

  本届文博会首次设立国际文化贸易展,国际展区面积从2023年3000平方米扩大至2万平方米,6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秘鲁、土耳其、古巴、巴基斯坦、老挝、希腊等18个驻华使领馆组团参展;英国爱丁堡市市长亲率9家优秀企业代表团亮相文博会。土耳其挂毯、澳大利亚珍珠、印度细密画、伊朗珐琅彩等展台人气高涨;“中国创造”的文化装备和智能文化消费终端,网文、网剧和网游等文化出海“新三样”企业备受海外采购商的关注。

  肩负新使命,更立新潮头。正值芳华的文博会必将更加 创新、开放、包容,持续激发中国文化产业的新动能、新活力,也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书写新的篇章。

  (本报记者 党文婷 严圣禾)

  (光明日报)

  “粤北地区缺少横向通道,东出需绕行至深圳或江西赣州,绕行距离和耗时较长,制约了区域客运交流和经济社会发展。”经过深入的调研和自身工作、生活的切身体验,郑锦源认为,粤北地区横向高速铁路的这一空白,已逐渐成为广东北部生态发展区对外经贸旅游往来的掣肘,亟需一条高铁来打破这一局面。

  距离安徽(蜀山)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20多公里之外的合肥北站物流基地,每周都有十多列满载各类货物的中欧班列从合肥去往世界各地。作为对外贸易的物流大动脉,近年来合肥中欧班列不断亮出新的“成绩单”,有力维护了世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数据显示,2014年,合肥中欧班列开通之初,全年开行量只有13列。2022年这一数字增至768列,累计覆盖18个国家、90个国际站点城市。

  作为在坚果炒货之都成长起来的合肥本土企业洽洽,又是用什么征服消费者的味蕾?回顾这家企业高速发展的21年,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秘诀,那就是,贯穿企业发展始终的全产业链运作。

  作为中国出口传统优势产品,机电产品2022年出口保持稳定。据官方数据,2022年中国工业制品出口同比增长9.9%,拉动整体出口增长9.4个百分点。其中,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载人汽车等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速均超过60%,出口新动能快速成长。

  各优待旅游景区严格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凡符合优待条件的南京市医务人员及其携带的直系亲属,应按规定提前进行入园免费预约(不限次),如遇景区客流超过规定承载量,服从景区限流管理。

  水利部副部长朱程清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持续呈现“双下降”态势,为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水利部最新监测成果,2021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67.42万平方公里,较10年前减少27.49万平方公里,强烈及以上等级面积占比由33.8%下降至18.93%。同时,水土流失治理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连思婷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