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已成“鸟天堂” 营造大尺度高品质栖息环境

来源: 人生五味
2024-06-20 11:23:15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陈杭)记者今天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近年来,北京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生态涵养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为鸟类营造大尺度、高品质栖息环境;开展鸟类等野生动植物的调查监测、科研合作、疫源疫病防控以及打击非法猎捕和经营利用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目前,北京共有鸟类519种,占中国鸟类物种数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二十国集团(G20)国家首都中排名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天堂”。

  北京还以观鸟活动为依托,发布《北京观鸟地图》,推出野鸭湖、十渡等45处观鸟点,涉及各区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水库等区域,为观鸟爱好者提供了文明、科学指引。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引导“观鸟+”业态健康发展。

  北京海淀人工鸟巢使用率超过80%

  在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日前在北坞公园举办主题活动,通过放飞救助鸟类、实地参观、专家讲解、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带领公众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成果。

  近年来,为丰富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形式、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海淀区以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示范点为重要抓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自2022年建立首批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示范点以来,已建成11个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并将启动三山五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建设。

  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是在城市绿地、郊野公园、附属绿地等人工营造环境或自然生境中,划定的用于维持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区域,为的是减少人为干扰,让小动物们在此定居,甚至繁衍生息。监测数据显示,已有黄鼬、刺猬、蜜蜂、红胁蓝尾鸲、燕雀、黄喉鹀等多种动物入住海淀区各类保育设施,其中,人工鸟巢使用率超过80%。

  同时,海淀区 以花园城市建设为引领,通过完善生态廊道、划建自然保留区和城市水鸟保护区域、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增加鸟类食源植物,开展野生动物监测、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及野生动物救助,多措并举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

  北京密云水库鸟岛迎来出生潮

  仲夏时节,北京密云水库鸟岛迎来出生潮,上千只幼鸟破壳而出。预计本月底,密云水库鸟岛幼鸟数量将达到4000余只。近年来,北京密云水库大力推进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生态系统也更加健康稳定,已成为众多鸟儿的“家园”。

  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水生态所副所长王群表示,从2月底至4月初,鹭类、鹤类、雁鸭类等候鸟成群结队陆续地返回密云水库。其中,苍鹭、白鹭、鸬鹚等鸟类会在“鸟岛”上择枝筑巢、育雏,白枕鹤、丹顶鹤、大天鹅等鸟类稍事休息、补充体力后会继续向北方迁徙,寻找适宜的繁殖地。

  鸟儿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为促进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总结研究鸟类栖息地生态功能提升等示范项目的成功经验,动态监测调查水库水鸟群落结构变化。

  “通过栽植湿生植物,可以有效摄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同时为鱼类、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生态效益显著。”北京市密云水库管理处水生态所副所长刘磊表示,除了开展鸟类栖息地治理提升项目,他们还采取自制鸟巢、鸟类及哺乳类等野生动物救助、水源涵养林抚育等多种措施,为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

  据监测数据统计,密云水库地区共发现记录鸟类235种,不仅全面涵盖包括苍鹭、白鹭、骨顶鸡、赤麻鸭、北红尾鸲等密云地区常见鸟类,还记录了丹顶鹤、东方白鹳、大天鹅等14种国家一级、3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完)

  <strong>开局之年看中国,看的是坚守中的那份韧性、活力与自信。</strong>新年的第一天正是假期,但仍有很多人坚守岗位:在江苏,企业和招商人员“包机出海”抢订单,推动新项目落地生根;在浙江,政府机构鼓励本土企业“走出去”,吸引海外企业“请进来”,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在吉林,全国产能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基地员工,用奋斗为节日增添特别的色彩……除了各地为复工复产忙碌的人,还有许多白衣天使也奋战在第一线:在山东,恪守职责使命的医生护士,在全力以赴保障百姓就医需求;在辽宁,医疗设备企业开足马力抢生产、赶订单,确保抗疫生产两不误……新年的第一天,他们用努力奋斗,不负时代,不负征程。

  1993年4月至1996年11月,任同安县委副书记;

  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在视频致辞中指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书写、共同创造的,数千年来一直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当前,两岸同胞都有高度文化自信,无论任何势力任何人想篡改、歪曲、抹杀中华文化,都无异螳臂挡车。中华文化已深深融进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情怀中,必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必将为两岸同胞同尊共护。

  “青港拖1”船船长李瑞峰介绍说,该船在满电情况下可支持全船连续作业4.5小时。在绝大部分工况下,该船会优先使用锂电池推进模式作业;同时备有柴油机动力推进系统,两种推进动力可进行“一键切换”,为船舶作业提供双重保障。

  较传统的燃油拖轮,“青港拖1”船每年可节约近227吨柴油,节省燃油费用120余万元人民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0吨。

  成交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50889493吨,总成交额2814004694.28元。其中,挂牌协议年成交量6218972吨,年成交额357855798.67元,最高成交价每吨61.60元,最低成交价每吨50.54元,本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每吨55.00元,较上年度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1.44%。大宗协议年成交量44670521吨,年成交额2456148895.61元。

杨子翔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