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生物主办“合成生物学与原料创新可持续发展暨第五届生物活性物高峰会议”

来源: 新闻报刊
2024-06-05 14:54:38

  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裁赵燕在开幕致辞中着重强调了科技创新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她明确指出,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源动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本次论坛不仅是产学研各界交流互动的平台,更是推动生命健康领域创新发展、洞察未来趋势、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前沿阵地。

  赵燕强调,“科学家在科研领域进行探索,企业则负责积极承接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将这些科学成果产业化,变成真正的生产力。借助本次论坛,我们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跃迁,为生命健康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合成生物助力原料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会上,各位专家围绕合成生物学与原料创新,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涉及技术创新、应用研究、趋势判断等多个方面。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张大伟研究员分享了维生素的生物合成与智造。他指出,相比于传统的化学合成,维生素的生物合成具有原料安全、生产过程绿色环保等优势。张大伟团队通过构建高效的细胞工厂,使维生素B6的产量达到了克级每升,为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郝爱军教授分享了基础医学视角下透明质酸的机遇与发展。郝教授详细介绍了透明质酸在抗衰老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在皮肤、毛发、肠道等抗衰老领域具有显著的应用潜力。此外,郝 教授还探讨了透明质酸在免疫调控和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前景,进一步拓宽了透明质酸的应用领域。

  美国昊科思公司高级副总裁刘志刚分享了透明质酸多肽修饰物的应用研究。刘教授团队通过化学偶联技术,成功将LL-37抗菌肽与透明质酸结合,形成透明质酸LL-37偶联物。结果表明,该偶联物不仅保留了透明质酸的生物活性,还赋予了其抗菌性能,该研究为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湖北大学陈守文教授以《地衣芽胞杆菌细胞工厂高效合成系列化妆品添加剂》为题发表了演讲,介绍了地衣芽胞杆菌底盘在生物发酵方面不仅高效便捷,且用途颇为广泛,可助力天然产物的化妆品添加剂摆脱植物依赖。

  华南理工大学韩双艳教授分享了从头合成β-熊果苷的毕赤酵母细胞工厂构建思路,其团队成功利用毕赤酵母细胞工厂转化甲醇,从头合成国际公认最绿色的美白添加剂之一β-熊果苷。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周雍进教授以《植物源萜类香料高效生物合成》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在高达40000多种的萜类化合物中,香紫苏醇是合成龙涎醚最普遍的原料,目前已经实现采用酵母细胞工厂代替动物提取,助力香紫苏醇的可持续生产。

  江南大学张娟教授就角蛋白酶在化妆品领域的应用和定向设计和抗菌肽的挖掘及抗菌机制解析进行了分享。她强调,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妆品原料开发是行业新质生产力的体现,生物制造是未来化妆品活性成分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华熙生物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引领原料高质量创新

  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绿色制造”已成为原料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合成生物学——这一天生具备“绿色基因”的技术,正逐渐成为行业内的研究热点。

  作为全球领先的生物科技和生物材料公司,华熙生物早在2018年就开始在合成生物领域布局。2022年公司将合成生物上升至战略高度,并逐步完成了从创新基地及研发团队组建、平台核心建设、产学研联合体研发合作到全球最大中试转化平台投入使用的所有关键环节布局,构建覆盖“研发创新、中试及产业转化、市场转化”的合成生物全产业链。

  在合成生物技术加持下,华熙生物在新原料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果。2023年,公司共上市9款生物活性物原料新产品,在功能糖、蛋白质、多肽、氨基酸、核苷酸、天然活性化合物等六大类生物活性物领域持续有成果落地,生物活性物矩阵不断扩展。

  展望未来,华熙生物将坚持“科学→技术→产品→品牌”的企业发展逻辑,深化在合成生物领域的布局,加强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通过对前沿科技的不断探索与应用,为生物活性物领域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进而引领整个产业的进步与革新。

责任编辑:张倩

  <strong>山西河曲县榆岭窊村——</strong>

  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250-500g,畜禽肉300-550g。

  “公司预计春节后用工缺口会在1100人左右,届时计划到云南、贵州等地进行招聘。”上述重庆汽车制造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表示,这几年不少制造企业都面临用工方面的挑战,大家也在加快迈向智能制造,推进“机器换人”。

  多地商务部门既往数据显示,消费券拉动消费效果明显。去年6月至12月,湖北省先后投入12.59亿元财政资金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金额50.46亿元。据天津市商务局测算,本轮投放的1.15亿元消费券,叠加企业、平台打折让利和补贴,预计拉动消费33亿元以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报告》总结了2022年中国营商环境建设主要成就。一是营商环境创新改革“从点到面”,扩大改革效果,推动全国营商环境整体改善;二是从完善法律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维护市场公平与健康发展等方面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三是相关规范措施持续出台,跨区跨部门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逐渐降低,市场壁垒逐步打破;四是多措并举帮助外资企业纾难解困,坚定外企扎根中国信心底气;五是加强顶层制度创新引领,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财税扶持力度,不断激活企业创新活力。

白英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