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跳槽还是跳坑?华金证券有点烦......

来源: 华声在线
2024-05-30 20:39:38

  来源:券业行家 

  争议!跳槽还是跳坑,华金证券劳动纠纷案的思考

  因某位选调生引发的争议,触动了打工人敏感的心灵。反观证券行业,一言不合“投奔友商”本是司空见惯。然而,跳槽多年后,与前东家的劳动争议尚未了结,似乎并不常见。

  应景的话题

  或许是应景的毕业季,这两天,#如何看待武大选调生从嘉峪关离职#,成为微博和知乎的热搜话题。

  是非对错,行家无意置喙。然而,作为身在证券行业的普通人,行家的感受并不相同。

  金融圈的竞争较为充分,人员的流动也较为频繁。复合专业背景,多段执业经历,都可能是加分项。

  话又说回来,良好的愿望也受到现实的制约。比如今天公告开庭的这起案件,似乎有隐情?

  更高的平台

  浏览券商信息的行家,瞥到一则日期为今天(2024年5月30日)的开庭公告,有 似曾相识的

  查了查,果然如此。这起劳动争议案,其实是在2022年便已立案,原定于当年7月开庭,不知为何屡次延期。

  复盘一想,行家发现这可能是个励志的故事。

  这位非常可能是以应届身份加入华金证券的券业新人。第一份工作的起点并不高,并且满打满算也就干了一年零四个半月。而他的第二份工作,却在是业内人士仰羡的头部券商国泰君安。有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实在是可喜可贺。

  然而还是有些说不通。从华金证券离职至今已经过了三年多时间,为何还有劳动争议未了结?这是因为受了委屈,咽不下这口气,还是有什么隐情?

  频繁的涉诉

  出于好奇,行家查看了华金证券近年来的涉诉情况,意外发现劳动争议案远不止这一起。

  截至2023年底,华金证券员工总数也不过1,108名。而据启信宝收录的案号统计,自2021年以来有8起涉及华金证券的劳动争议案的开庭公告,至少涉及6名不同的员工。

  在这些诉讼案中,两起已有公开判决结果的案件,当事人均有过跳槽经历,而结果却并不相同。

  有着多家券商任职履历的方某某,在2018年加入华金证券常州龙锦路营业部,相继担任副总经理、总经理职务,后被委任为华金证券机构业务部高级经理。

  作为项目承揽人,他在2019年12月达成伟驰控股债券分销项目落地,这一单项目创收420万元。依照华金证券对协同激励的规定,龙锦路营业部作为承揽方的提成比例为22%。2020年2月,方某某因个人原因离职,并将华金证券诉至仲裁庭和法院。他主张自己是主要的项目承揽人,应获得18.48万元提成并报销差旅费用。

  法院认为,华金证券在业务提成具体发放过程中随意性很大,客观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鉴于当事人的领导身份以及未全程完成项目,酌情判决华金证券支付60%的项目提成,并报销差旅费用。

  某种意义上说,名校的出身,起步的平台,只是入场券。职业生涯的更多机遇,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

责任编辑:杨红卜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49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49例,本土病例400例(广东79例,内蒙古77例,湖南64例,福建41例,北京23例,江苏21例,陕西19例,山西15例,重庆13例,四川8例,浙江7例,云南7例,青海5例,新疆4例,天津3例,河南3例,甘肃3例,黑龙江2例,宁夏2例,辽宁1例,上海1例,山东1例,西藏1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71229人,重症病例较前一日减少6例。

  在台湾问题上,习近平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关系政治基础中的基础,是中美关系第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我们希望看到并始终致力于保持台海的和平稳定,但“台独”同台海和平稳定水火不容。他还说,总统先生多次讲过不支持“台独”,无意将台湾作为谋求对华竞争优势或遏制中国的工具,希望美方将总统先生的承诺落到实处。

  11月7日,他从澳大利亚启程与国家队汇合。在周琦社交媒体评论区中,出现最多的四个字是“量力而行。”一位球迷这样写道,“男篮不只是这两场需要你,还有好几年都需要你,要长远打算。”

  那么,外资进场会给国内房地产市场带来哪些影响?多方向《环球时报》记者给出不同的解读。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王小嫱表示,这有助于提升国内投资企业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信心。她认为,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政策环境宽松,但市场信心不足,需要更多的举措支撑行业参与者恢复信心。

  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考古工作者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奋力轮”主尺度长130米、宽34米、型深9米、设计吃水6米,两端设有同步提升装置,在船中部开口,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月池。穿梁完成后的弧形梁沉箱装载着古船直接由“奋力轮”从海底提升至中部月池,并转运、卸载至船坞,一艘船完成了提升、运输、卸载三项任务,具有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点。

  巴西用饥饿的切肤之痛,给了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深重的警示。“粮食安全”这个永恒的命题,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有了更多值得关注的要义。

吴家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