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鲍鱼产量90%来自中国 育种专家解密如何做到“遥遥领先”

来源: 澎湃网
2024-06-04 18:30:27

  紫牛新闻记者 宋世锋 图片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努力 突破鲍鱼杂交育种难关

  鲍鱼在地球上生存了快4亿年,可算一个活化石。

  鲍鱼平时足部附着在岩石上,壳朝外,壳上有几个呼吸孔,用于和外界进行水流交换。它的腹足肌肉发达,力量非常大,壳长15厘米的鲍鱼腹足的吸着力高达200公斤,捕捉鲍鱼时,只能乘其不备,否则即使把它的贝壳砸碎也取不下来。

  也是因为如此,鲍鱼的口感非常好,它位列中国四大海味之首、八大海珍之一,自古就被视为珍品,王莽、曹操都喜欢吃鲍鱼,曹操死后,曹植曾用二百只鲍鱼祭祀。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游伟伟告诉紫牛新闻记者,鲍鱼的繁殖方式与河蚌等其它贝类类似,成年鲍鱼把精子和卵子排到水中,在体外受精。所以鲍鱼在野外是个很脆弱的物种,种群数量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标准,精子和卵子的密度过低,受精率就会很低。另外,它们所吃的大型海藻在很多地方都大量减少,所以很容易被饿死。因为这些原因,大部分野生鲍鱼都濒临灭绝。

  就在野生鲍鱼资源日益减少的时候,中国的鲍鱼产量却连创新高,把其他国家远远甩在后面,让这一海味珍品登上普通人的餐桌,在新疆就能吃到鲜活的鲍鱼,这背后是中国科研工作者数十年的努力,突破了鲍鱼杂交育种的难关,推动了鲍鱼养殖业快速发展。

  近亲繁殖曾导致疫病,鲍鱼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

  游伟伟是福建人,但老家在山区,小时候没见过鲍鱼。2003年他到厦门大学读研究生,师从厦大特聘教授、贝类权威专家柯才焕,才接触到鲍鱼。

  游伟伟说,人工养殖鲍鱼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起初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药用。鲍鱼的外壳别名“石决明”,具有平肝潜阳、除热明目的功效,也是一种珍贵的药材。但是,野生鲍鱼太少,价格非常昂贵,以前每年都要花费巨资从国外进口鲍鱼壳。

  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已经实现了鲍鱼的人工育苗,并且开始进行鲍鱼杂交试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的“大连1号”鲍鱼是我国第一个养殖的贝类新品种。

  不过,鲍鱼养殖真正开始实现产业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有些台胞到福建创业,带来了几千颗鲍鱼苗和比较先进的养殖模式。养殖的鲍鱼叫做杂色鲍,个头很小。

  由于当时缺乏育种的概念,大概在十年时间里,鲍鱼产量就发展到每年几亿颗,但它们都是最初几千颗鲍鱼苗的后代,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死亡率越来越高。问题累积到2000年左右,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鲍鱼疫病,使得鲍鱼养殖业受到沉重打击。

  8年时间培育出“东优1号”,差点放弃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柯才焕教授就带领科研团队,努力开展鲍鱼的生物学与育种研究,2001年拿到鲍鱼育种的863计划课题,游伟伟有幸加入到这个团队。

  当时的迫切问题是解决养殖鲍鱼的近亲繁殖问题。团队参考了“大连1号”等杂交鲍鱼品种的成功经验,到各地寻找优秀的野生资源。

  寻找野生鲍鱼很难,更难的是采集到以后,怎样让它们在人工环境下驯化存活下来。鲍鱼很脆弱,把它转移到一个海水养殖池里,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却很容易死。

  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在2009年筛选出了最优品种“东优1号”,其父本还是源自中国台湾,母本来自于日本东京都,养殖存活率高达70%以上,比之前由中国台湾引进的品种高出两三倍。

  培育这个品种大概用了8年时间,刚好到游伟伟博士毕业那 一年基本上定型。回顾这个过程,游伟伟感到相当不容易,如果最后一两年没有取得进展,他可能就要放弃走鲍鱼杂交育种研究这条道路了。

  西盘鲍的诞生:让渔民不再为养殖鲍鱼南北奔波

  “东优1号”提高了鲍鱼的抗病能力,但是鲍鱼养殖还存在一个困难,那就是耐高温能力弱,夏天死亡率高,南方的渔民往往要用船把鲍鱼运往北方度夏,提高了风险和成本。

  柯才焕团队的下一个目标是培育出温度适应能力更强的新品种。新品种是针对我国另一个重要养殖种——皱纹盘鲍的改良。

  如今说起这些工作,可能显得很简单,但在当时很多方面都处在空白区。比如动物的心跳能够直观反映出温度变化的情况,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观察过鲍鱼的心跳情况,它们的心跳与其健康状况的基准数据更是无从谈起。

  经过六七年的努力,厦门大学团队培养出了第二个新品种——西盘鲍,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它的耐高温能力提高了2.2℃,生长速度提高50%以上,福建养鲍鱼的渔民不用把鲍鱼再运输到北方去度夏,大大降低了成本,养殖收益也增加许多。

  优化升级出的绿盘鲍 大鲍鱼不再依赖进口

  衡量鲍鱼的品质,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是规格大小。鲍鱼的计量单位叫做“几头鲍”,最初是根据1司马斤(约604.79克)里有多少只干鲍来衡量。比如“3头鲍”指的就是3个干鲍为1司马斤。随着鲜鲍流行,“头”的概念更为宽泛,用鲜鲍和现代斤数来衡量也很常见。但是,鲍鱼价格因为规格不同而有巨大差距的情况并没有变。

  中国本土鲍鱼基本上都是小规格,最大只能养到100克左右,大规格鲍鱼往往要从南非、澳洲、墨西哥等地进口。如果培育出大规格鲍鱼,就不用再花钱进口,而且能提高国产鲍鱼的档次。

  他们开始扩大杂交育种的范围,把太平洋东西两岸的鲍鱼都拿来进行远缘杂交,研究尺度越来越国际化。“整个杂交育种大概做了一二十个组合间的比较,试验的次数有大几千次。”

  经过多年努力,第三个品种“绿盘鲍”在2020年获得成功,它的父本是来自北美的绿鲍,母本为国产皱纹盘鲍,既保留了皱纹盘鲍的细腻口感,又有绿鲍的个头,正常情况下可以轻松养到200克左右,实际上还能长到1斤甚至2斤。

  在科研的助力之下,中国的鲍鱼养殖产业飞速发展,现在全球将近90%的鲍鱼产量来自中国,遥遥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得益于发达的冷链运输,嘉峪关已经有了鲜活鲍鱼配送中心,可以辐射到新疆,西藏即将也能吃上鲜活鲍鱼。

  鲍鱼养殖的兴盛还带来一个副产品:鲍鱼珍珠。游伟伟说,它跟河蚌珍珠不一样,属于马贝珍珠,特点是蓝绿色,直径能长到2厘米以上,非常特别,也很难模仿。

  敦煌研究院也在探索更多以数字技术链接敦煌文化的内容。“去年推出的虚拟人‘伽瑶’广受好评,目前我们正利用XR(拓展现实)等新技术,让‘伽瑶’更好地‘破次元’、越古今,让敦煌文化迸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敦煌研究院融媒体中心副主任杜鹃说。

  新华社福州2月9日电 <strong>题:一个电话就骗走20余万元 虚假征信类诈骗要当心</strong>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2月9日电 题:中国对新冠感染实施“乙类乙管”满月 专家:全国疫情日趋平稳

  束珏婷表示,面对土耳其、叙利亚遭受的重大地震灾害,中国政府已第一时间启动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机制,决定向两国提供紧急援助。首批将向土耳其提供4000万元人民币紧急援助,包括派遣救援队和提供土方急需的救灾物资;向叙利亚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紧急援助,包括现汇援助及叙方急需的救灾物资。向土耳其派遣的救援队已于当地时间8日凌晨抵达,正在开展救援工作。向土耳其、叙利亚两国提供的救灾物资,商务部正抓紧协调备货和运输安排,争取尽早抵运灾区。此外,商务部加快推进向叙利亚提供粮食援助项目,其中220吨小麦正在运抵叙利亚途中,余下3000余吨大米和小麦将于近期发运。

  艾四林:“回过头来看,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特别是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现代化是一个全面性的,不是单一的现代化,单一的现代化必然走向片面的现代化。我们现在提倡未来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很重要的一个标识,怎么实现全面性,一定要有一个系统的思维,一定要用一种系统工程来看待我们这项伟大的事业。”

  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

林宜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