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政策作用显著 海外长钱加码布局中国资产

来源: 环京津网
2024-05-31 07:52:17

  ◎记者 汪友若

  二季度以来,中国股票资产在全球市场中表现突出,外资对中国权益市场的投资回暖。数据显示,上周,主要投向中国股票资产的iShares旗下MSCI新兴市场ETF资金流入高达10.7亿美元,刷新2022年4月以来单周纪录。这也是该ETF连续两周吸引资金流入。

  与此同时,外资机构纷纷表示看好中国股票资产未来涨势。从背后逻辑来看,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托底效果显著提振了海外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此外,随着资本市场改革举措不断推进,在较低的估值水平下,中国股市的配置优势彰显。

  海外长钱青睐中国资产

  在日前举办的2024瑞银亚洲投资论坛上,瑞银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表示,中国股市特别是其中的港股,从4月中下旬以来迎来较大的反弹。从交易端来看,一些海外长线资金开始买入中国股票。

  高盛中国股票策略师刘劲津预计,海外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比例将进一步提高。他表示:“高盛数据显示,今年初,全球主动型投资者对中国股票的配置降至过去10年以来最低点,仅5.2%;对冲基金的配置比例仅7.5%。但随着中国股市强劲反弹,投资者情绪开始转变,不少之前低配的投资者正在重新评估他们对中国股票的投资。”

  “在高盛追踪的全球前350只新兴市场和亚洲的主动型基金中,自今年4月以来,60%至70%的表现未能超过基准。同期中国股票表现出色,这些基金之前对中国市场的配置偏低。出于业绩压力,这些主动型投资者或将在未来几个月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持仓。”刘劲津说。

  房地产政策托底作用显著

  在最新一轮海外资金买入浪潮的推动因素中,政策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托底作用被反复提及。王宗豪表示,外资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潜在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大幅下降,其有更多信心投资中国市场。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 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房地产政策加码有助于提振居民信心、促进消费企稳。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后,一系列房地产政策出台,推进去库存和保交楼。

  汪涛认为:“目前,监管层鼓励地方政府以合理价格收购部分商品房库存用作保障性住房。这将有助于提振居民信心,促进消费企稳。”

  在刘劲津看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有效缓解了投资者的担忧,尤其是市场先前普遍担心的“尾部风险”。例如,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已得到显著改善,增强了投资人对市场的信心;又如,随着过去一两个月房地产支持政策的出台,相关风险显著回落,这也反映了政策在调控房地产市场方面的积极作用。

  中国股市配置优势持续彰显

  联博基金资深市场策略师黄森玮表示,由于市场对美国通胀及美元利率或将居高不下的担忧,中国股市有机会成为近期全球资金配置的方向之一,A股配置优势持续彰显。

  富达国际亚太区股票投资主管马蒂·德普金表示,鉴于A股和港股较具吸引力的估值水平吸引全球资金关注,近期亚洲股市表现活跃。并且,由于互联网公司持续增加回购和派息,MSCI中国指数的盈利自2021年初以来首次实现同比增长。

  在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股票基金经理周文群表示:“展望下半年,我们重点关注财政政策端进一步发力对内需的支撑,同时积极关注提高股东回报等资本市场改革措施带来的长期机会。具体板块方面,持续看好相对稳健的高股息板块,包括能源、消费、金融、电信等。利好政策不断出台的情况下,预计更多A股上市公司有意愿提高分红,股息率的相对吸引力会提升。”

责任编辑:郝欣煜

  近期民进党政客所谓“大陆高铁没有靠背”的雷人雷语持续受到各界嘲讽和鄙夷,岛内知名媒体人黄智贤和一众“网红”等纷纷拍摄乘坐大陆高铁的视频“打脸”无知造谣者。

  英国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于当地时间25日发表政策演讲,演讲中他向保守党对华鹰派提出,英国必须与中国接触,而不是在“新冷战”中孤立中国,并呼吁与中国建立“稳健和建设性的”新双边关系。

  中国当下的基础研究以“中央财政支持”为主,其特点是科研人员主要通过项目竞争的方式获取,这些项目分布在科技部、基金委等不同科研管理机构中,每类项目对应不同的资助额度和周期,项目评审也由政府机构组织临时性的专家委员会进行,这种竞争是全国范围内的优中优选。

  在谭主的记忆里,大陆高铁至少还有两次登上两岸社交平台热搜。一次是2021年初,《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福州至台北高铁的规划赫然在列,“2035坐着高铁去台北”的说法不胫而走,引发两岸网友热议。

  王贻芳指出,当下,以竞争性项目制为核心的科研管理体制中,科学研究的一切组织事宜由政府的项目管理官员来控制,他们拥有立项、组织评审、审批等权力。这种管理体制相当于中央部委直接管理课题组,完全忽略或跳过了关键的中间层——科研单位。这与大多数国家的科研管理模式不太一样,没有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专家的作用。“本质上其实是不相信科学家。”他说。

  在谭主的记忆里,大陆高铁至少还有两次登上两岸社交平台热搜。一次是2021年初,《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发布,福州至台北高铁的规划赫然在列,“2035坐着高铁去台北”的说法不胫而走,引发两岸网友热议。

伍明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