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冰天雪地中的文艺:世界了解中国黑土地故事的一扇窗

来源: 杭州网
2024-06-22 01:28:08

  中新社吉林3月10日电 题:冰天雪地中的文艺:世界了解中国黑土地故事的一扇窗

  中新社记者 苍雁 石洪宇

  惊蛰时节,东北大地渐现暖意。陈淑江的画笔蘸了清新的绿色,勾勒起即将到来的春耕。

  “主业种地,副业画画”是51岁的陈淑江给自己的定位。眼看着庭院里的积雪慢慢消融,他便一边“备春耕”,一边“画春耕”。

  吉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肥沃的黑土地不仅让农民衣食富足,也在冰天雪地中孕育出独特的地域文化。

  陈淑江居住在吉林省桦甸市,这里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现有农民画家5000余人。30多年坚持挥动画笔,让陈淑江成为中国十佳农民书画家,在美国、日本、加拿大、丹麦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过众多作品,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黑土地故事的一扇窗。

  “我把黑土地上的民俗和风光融合到画里,也在画里歌颂农民梦想。”农闲时,陈淑江画笔不离手。

  与陈淑江不同,齐双是用相机拍摄的“光影之美”记录乡村变化。

  70岁的齐双是吉林省蛟河市拉法街砬前村人,家中几代人均以耕种为生。摄影是齐双的一大爱好,一位英国女摄影家看过他拍摄的作品后非常喜欢,慕名来到蛟河采风,亲身感受这片土地上的人文风情。

  在蛟河,和齐双一样的农民摄影师有近百人。通过他们的镜头,真实呈现了中国乡村之变。这些视角独特的作品,对当地旅游资源推介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夜风侧身,吹斜一盏门灯,小村寂静。月光白,烟火轻……”58岁的张晓英在诗里常常写到她居住的村庄。张晓英是蛟河市河南街保家村农民,也是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诗龄”已有40多年。

  张晓英创办的报纸《山花》,吸引了来自附近村庄的农民投稿,内容包括诗歌、小说、散文以及摄影作品。这份“文艺报”的发行量不大且出版不定期,但在当地10个乡镇近30万农民群体中却很有名气。

  “帮助农民实现文学梦,也是我的梦。”张晓英说。

  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皮福生认为,广袤的黑土地滋养了颇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艺。无论是摄影、农民画,还是诗歌文学,创作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追求,这是形成文艺风现象的主要原因。”(完)

  2022年12月17日,王宁发现只要爷爷起床、上厕所,稍微动一下,血氧饱和度一下子就掉到70%,心率则上升到每分钟130、140次。医生说肺感染比较严重,输了头孢,还为他换面罩吸氧,血氧才勉强达到90%。

  “只需要195元就可以对冲300万元的风险,为我们医疗支出‘减负’,为我们的保障额度‘增肥’。”北京一家寿险公司代理人龙平近日在朋友圈如此宣传“北京普惠健康保”。

  展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热点、趋势与信心

  此外,为更好地激发线上消费活动,从2022年12月30日至2023年1月28日,商务部连续第三年会同相关单位,共同指导举办“2023全国网上年货节”。

  数据显示,在公开通报的典型案例中,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占比最多。其中,违规收送名贵特产和礼品礼金、违规吃喝、公款旅游以及违规接受管理和服务对象等旅游活动安排三类问题,分别占通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总数的73.3%、47.4%、29.3%。记者梳理发现,从省部级到乡科级及以下干部,这次通报的案例中均有涉及。

  泼机镇卫生院负责人顾尚梅说:“2022年12月以来,我们加强中西药储备,增加50张床位,19名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24小时轮流值守,全天候提供就诊、健康咨询服务。”同时,对危重症快速转诊,或通过信息平台在线传输病例,请县人民医院专家远程会诊,已成功治愈多名患者。

陈伟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