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推动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来源: 央广网
2024-06-20 02:49:39

  【专家视点】

  作者:林闽钢(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社会救助分会会长)

  自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来,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当前,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救助面临着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需要从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统筹社会救助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社会救助以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前进动力和工作方向。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困难群众的需求也产生了新变化,社会救助事业必须因时而动,实现换挡和升级。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强化分类救助管理,针对不同类型的困难家庭和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救助帮扶。围绕绝对贫困、相对贫困、急难情形建立分类的梯度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实现向低收入群体的全面扩展,从城乡二元的社会救助体系向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织就了更加密实的民生保障网。

  社会救助与民心同向,成为人民群众真正受益的伟大事业。社会救助适应深化改革的要求,率先在体制和机制上实现转型,重点强基层、建机制,全面提高社会救助治理效能。在基层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从而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打通社会救助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解决社会救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分别建立起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协调机制、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促进了部门资源的统筹协调,形成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合力。全国各地还积极探索社会救助主动发现机制,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相结合。当前我国正在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工作,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避免救助遗漏或重复救助,助力社会救助效率有效提升。

  社会救助连着民心,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全国各地促进党建和社会救助业务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党员 干部走进社区,深入群众帮贫解困,打造社会救助的“红色先锋队”,积极构建党代表包网格、党员微心愿志愿服务。同时还积极引导慈善组织、专业社工、志愿服务队伍等多元化主体参与扶弱济困,探索开展心理抚慰、社会融入等精神层面的救助帮扶,发挥非制度性救助的补充作用,使社会救助更有力度和温度。

  “现在人们越来越喜爱和重视传统文化,我们就增加了川剧变脸、古彩戏法、长嘴壶功夫茶艺等表演,让顾客喝茶时更有趣味。”舒蓉说。

  <strong>和大鱼大肉说拜拜</strong>

  记者在海螺沟景区道路恢复重建现场注意到,原先道路多是沿着山坡及峡谷布线,因此地震时发生的山体垮塌、滑坡、路基垮塌等,造成道路严重受损。如今的恢复重建工程,经绝壁公路下磨西台地后,利用青岗坪大桥跨河,沿既有道路布线,还特意新建4条隧道和2座桥梁,进一步提升防灾能力。

  <strong>乌克兰又开始要飞机和导弹了</strong>

  ——专访北京民俗学会会长高巍

  “我不会做饭,我妈本来是家里的‘主厨’,因为在去年摔了一跤,伤了胯骨,不能长时间站立。”黄先生说,出于各种原因考虑,过年前一个月,他就预订了一位湘菜师傅。

曹雅惠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