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义乌创业的外国客商——共享机遇 共筑梦想

来源: 36氪
2024-06-05 12:45:24

  随着中国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有着“世界小商品之都”之称的义乌打开了一扇融通中国和世界的重要窗口。据统计,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6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万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热爱的事业,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梦想,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外国客商,听他们讲述自己在义乌的奋斗故事。

  喀麦隆籍商人埃马纽埃尔——

  “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业热土”

  走进义乌国际商贸城,货品琳琅满目,客商穿梭其中。在这个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210万种小商品销往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动210万家中小微企业发展,关联着3200万人的就业。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对面的办公楼里,42岁的喀麦隆籍商人埃马纽埃尔正在处理一批光伏设备订单,这些设备将在不久后运往他的家乡喀麦隆。

  2013年,埃马纽埃尔来到义乌的一所学校做英语老师。在跟学生家长交流时,他发现很多家长都在从事小商品贸易工作。感受到这座城市浓厚的商业氛围和巨大的机遇,2016年,埃马纽埃尔开始专职从事外贸行业,将许多中国产品卖到喀麦隆,“从化妆品到小家电,中国产品物美价优,很受欢迎,订单量每年都在上涨。”埃马纽埃尔说。

  最近,埃马纽埃尔又开始关注新能源产品。“喀麦隆一些地方存在电力短缺、供电不稳的问题,很多当地人希望我能在中国找到合适的产品。”为此,他把目标瞄准了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新能源产品市场,寻找到一些适合喀麦隆的光伏设备。“中国的新能源产品性能可靠、性价比高,产品品类覆盖领域广泛。”埃马纽埃尔表示,大到医疗机构,小到禽畜养殖场,中国光伏设备供应的电力有助于满足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用电需求。

  近年来,义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外商在义乌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便利。自2023年初实施《义乌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涉外服务十项举措》以来,义乌持续加大涉外信息发布共享,为符合条件的外国人签发2—5年的居留许可,并推动实现投资类外国人注册企业、工作、居留“一件事”办理。日益提升的营商环境,让包括埃马纽埃尔在内的许多外国客 商坚信,义乌未来还有无限的发

  便利的基础设施、专业成熟的小商品市场、一流的营商环境……在埃马纽埃尔看来,“外国人在义乌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方便了,这里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业热土。”事业越来越好,他和家人也把家安在了义乌。“我们都非常喜欢义乌,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未来,我将继续扎根义乌,把生意越做越红火。”埃马纽埃尔说。

  马来西亚籍商人郭集福——

  “每个创业者都能找到实现梦想的舞台”

  今年49岁的郭集福来自马来西亚。来中国前,他在马来西亚经营一家书店,主要销售图书、文具、运动器材等文体用品。上世纪90年代,在与朋友聊天时,郭集福第一次听说中国义乌,那里“市场非常大,能找到各种各样的小商品”。听到的次数多了,郭集福就萌生了去义乌看看的想法。

  1999年,郭集福第一次来到义乌。一到第四代小商品市场——篁园市场,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当时的篁园市场总规模达到12.8万平方米,摊位超过1.4万个,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这么多人,这么多商品!大家来来往往,买货发货,人气兴旺,很是热闹,各种产品的价格也很是实惠。”郭集福回忆说,本来只是想着到义乌看一看,最后忍不住采购了一个货柜的各式小商品。“这些商品带回马来西亚后,两天就售罄了!”

  此后,郭集福每年至少要来义乌6次,每次采购六七十万元各类商品。在频繁往返于中国和马来西亚之间的几年里,他感受到义乌市场浓浓的商机,也见证了义乌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义乌,每个创业者都能找到实现梦想的舞台。”郭集福说。2004年,郭集福在义乌国际商贸城租下80平方米的商铺,开始常驻义乌,经营水晶装饰品。“义乌是从事进出口贸易的理想之地,守在店里就有全球客商上门。”郭集福说,依托义乌市场的全球辐射力和完整生产链,他们将从巴西进口的水晶加工成装饰品,卖给全球500多家品牌的珠宝商。

  近年来,义乌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出口贸易越来越便捷。“企业不断壮大,离不开中国优越的营商环境,也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扶持。”郭集福说,义乌既宜业,又宜居。这些年,越来越多外商来此寻找机会,还有不少外商将家人接到义乌生活。

  事业发展越来越好,郭集福也希望自己能为这座城市做些什么。2015年6月,义乌世界商人之家成立,郭集福成为旗下公益俱乐部负责人。在他的带动下,来自马来西亚、约旦、苏丹、叙利亚等国的许多客商也纷纷加入。成立以来,俱乐部开展了助贫、助学、助老、无偿献血等各类公益活动百余场,直接受益千余人。从创业者到公益人士,十几年来,郭集福在义乌绘就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义乌成就了我,让我有平台和机会创业,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未来,我要更积极地回报这座城市。”郭集福饱含深情地说。

  约旦籍商人穆罕奈德——

  “这座城市让我梦想成真”

  紧邻义乌国际商贸城的稠州北路上,有一家“网红”阿拉伯餐厅——贝迪餐厅。餐厅老板穆罕奈德来自约旦,他向记者解释餐厅名字的由来,“‘贝迪’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是‘我家’——请客人来我家吃饭,希望大家来就餐有回家的感觉。”

  “选择义乌是明智的。”回忆起自己与中国结缘的经历,穆罕奈德如是说。2000年,20岁出头的穆罕奈德来到中国广东,在叔叔的餐馆里打工。此后,穆罕奈德与一位安徽姑娘喜结连理,成为“中国女婿”。“从朋友处得知,义乌有不少来自中东和阿拉伯国家的客商,但有中东特色的餐馆却不多。”穆罕奈德认为这是极好的商机,便决定和妻子一起到义乌创业。“一直以来,我的梦想是自己创业。中国有很好的创业环境,我有信心做成一番事业。”

  初到义乌,穆罕奈德便被当地的开放包容、人们的热情好客深深吸引。夫妻俩的第一家餐厅就开在外商云集的稠州北路一带,名字叫“花”,寓意幸福之花。在夫妻俩的用心经营下,餐厅名气越来越大,顾客越来越多,餐厅需要扩建,穆罕奈德便在离义乌国际商贸城更近的繁华路段,租下了3层共1000多平方米、能同时容纳400人就餐的新场地。一番精心设计、装修后,2018年3月,贝迪餐厅正式营业。

  菜品味道正宗,少不了地道原材料的功劳。每隔一段时间,穆罕奈德就会去义乌中国进口商品城采购橄榄油、长粒米等原材料。“从前,我要托朋友从国外将这些原材料带到义乌,或者到上海、广州等城市采购。现在,我们在义乌当地就能很方便地买到各种进口商品,价格也实惠。”穆罕奈德感叹道,通过海运、空运等运输方式,如今的义乌实现了“卖全球、买全球”。

  规划经营策略、吸纳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创新……穆罕奈德为餐厅经营倾注了心力,也正是这份用心让贝迪餐厅广受好评。目前,贝迪餐厅有300多道菜品供客人选择,120名员工中有10名来自黎巴嫩、叙利亚等国的外籍厨师,是穆罕奈德专门从阿拉伯国家招聘而来。“大家在义乌工作开心,生活舒心,日子越来越好。”穆罕奈德说。

  20多年间,穆罕奈德见证了义乌的快速发展。“我爱义乌,这座城市让我梦想成真。”穆罕奈德说,在义乌,只要努力,就能找到许多发展机会。如今,穆罕奈德正在为餐馆扩建忙碌着,他计划再开一家分店。“我和家人会一直扎根义乌,继续为美好生活努力打拼。”穆罕奈德说。

  “我们就是要在极寒、恶劣的环境中,淬炼过硬战斗作风,锻造真正的‘猛虎’。”新型装备旁,刘威自豪地说。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杭州1月16日电(胡丰盛 张雨滴)作为数字化改革先行省,如何发展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发展,正成为浙江各地政府思考的重点。在浙江省两会期间,浙江省人大代表就此展开讨论。

  东方财富证券的研报显示,2023年,整车企业将进入战国时代,弱势企业将被淘汰。特别是近期特斯拉连续降价,结合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未来几年整车企业之间激烈的价格战不可避免,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传统势力和新势力都会出现非生即死的比拼。

  1月14日,农历腊月廿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在山东潍坊举办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启动仪式。现场,山东非遗年货大集汇集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产品和精彩的非遗展演,济南皮影、莱芜陈楼糖瓜、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剪纸等,让群众赏非遗之美、购非遗好物。

  而作为孕育谢斐团队成果的重要一站,广西大学这所位于边疆的地方高校也经历了“十年磨一剑”的深耕过程。梁恩维说,在物理学院,有位叫刘宏邦的教授。他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有社会关怀、家国情怀的青年科研拔尖人才。谢斐也谈到,自己之所以来到广西大学,也是因为十分看重刘宏邦老师在空间粒子探测技术方面的研究。

 <strong> 一座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的“桥”</strong>

程佩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