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短评:中国反恐怖主义实践如何以“法”致远?

来源: 人民网
2024-06-13 04:54:32

日本后进式猛烈XX00动态图*  对此,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这对全社会释放出两个明确信号:一是发展的信号,二是创新和改革的信号。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引导全社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干事创业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0JVQkg-zwDP9oYDW2fJiOd-东西问丨短评:中国反恐怖主义实践如何以“法”致远?

  中新社北京1月23日电 题:中国反恐怖主义实践如何以“法”致远?

  中新社记者 文龙杰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23日发表《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全面总结中国的反恐法治实践,系统梳理中国反恐法律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的过程,阐释了中国在实践中形成的理念和经验启示。

  恐怖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公敌,反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但各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形态、形式、行为表现不尽相同,在反恐法治实践上不可能完全一致。中国的反恐法律制度体系历经40余年发展完善,实现了本国 法治精神和理念与国际反恐原则和理念的协调统一。

  其一,有法可依是基础。“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为了应对和消除恐怖主义现实威胁,中国历来高度重视反恐法治建设,通过修改完善刑事法律、开展反恐专门立法、完善其他相关法律、健全行政法规、新增相关地方性法规、制定部门与地方政府规章等,历经40余年发展,协调统一本国法治精神和理念与国际反恐原则和理念,使反恐法律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实现了有法可依。

  其二,用法准确是关键。在日臻完善的反恐怖主义法律体系基础上,准确用法是开展反恐法治实践的最重要环节。不确定性是威胁人们追寻法治和正义的障碍,中国的反恐法治实践,清晰界定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等概念,明确恐怖活动违法行为、犯罪行为的认定标准,规范处罚自由裁量权等,在用法过程中消除歧义与模糊,以“清晰”与“准确”获得强大说服力和生命力。

  其三,执法规范是保障。只有规范执法,所立、所用之法才能惠及大众并行之久远。正因此,中国在反恐法治实践中格外重视规范权力运行,定规矩、划界限,既防止“不及”也杜绝“太过”。尤其注重在反恐工作中依法保障人权,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辩护权、知情权、参与权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明确规定,在反恐工作中,应当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风俗习惯,禁止任何基于地域、民族、宗教等理由的歧视性做法。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实践证明,各国的探索和实践只要能够体现人类社会价值取向,遵循联合国反恐怖主义原则准则,符合本国国情和法律制度,就是国际反恐法治化事业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治实践融通本国实际和国际惯例,既体现人类社会价值取向,遵循联合国反恐怖主义原则准则,又符合本国国情和法律制度;既有效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又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

  当前,打击和消除恐怖主义仍是国际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观察家们相信,中国将会继续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积极参与全球反恐怖主义治理,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互学共鉴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反恐怖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完)

  今天(12月9日),一架编号为B-919A的C919大型客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启航飞往上海虹桥机场,这标志着全球首架C919大型客机交付首家用户中国东方航空。

  11月29日,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指出,坚守实体经济,坚持把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

  对此,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智库研究室主任冯煦明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这对全社会释放出两个明确信号:一是发展的信号,二是创新和改革的信号。要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引导全社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干事创业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