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帮助非洲发展进步?” 非媒:是中国,是“一带一路”!

来源: 潇湘晨报
2024-05-25 02:41:35

  文章开篇写道,“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带”源自古代商队曾在广阔的亚欧大陆上输送商品与思想的传奇路线;“路”则旨在通过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来增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相互理解。“一带一路”不仅是货物运输的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利于加强全球互联互通。共建国家借助“一带一路”实现贸易、开发等领域的现代化改造,有望在全球化的今天复现古代丝绸之路的盛况。

  文章指出,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非洲大陆与中国便已播下友谊的种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非中关系蓬勃发展,友好交往密切;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非中关系更是上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倡议拓宽了非中合作前景,点亮了双方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增长与协调合作的共同愿景。

  文章认为,随着倡议框架内的各大项目在非洲各国顺利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实实在在地为加强区域互联互通发挥作用。文章举例,在位于西非中心的尼日利亚,阿布贾至卡杜纳铁路(阿卡铁路)、拉各斯-伊巴丹铁路(拉伊铁路)、卡科特港国际机场等“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彰显倡议在完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而在肯尼亚,绵延万里的公路、铁路,以及无数的医院和学校等基建成果也是中国倾力支持非洲的有力证明。

  文章还提到,“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入非洲可持续发展进程,中 国企业正基于倡议框架下的绿色能源项目加速推进非洲大陆绿色发展。这些清洁能源项目满足了非洲国家的发展愿望,

  将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共鸣,助力非洲大陆的发展与进步。

  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非洲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同时为整个非洲大陆改善就业状况与完善技能培训提供机遇。“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蒙内铁路的建设为肯尼亚当地居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中国企业与当地承包商的紧密合作则有助于提升劳动力生产水平,为技术转移铺设渠道。文章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涵盖了从交通运输到水电能源的各个领域,已然超越基础设施建设层面,解决了就业问题给非洲带来的严峻挑战,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关汉卿传》中记载:“卿70岁,春节高跷过。”元代戏曲家关汉卿每逢春节必踩高跷,直到70岁也仍坚持,而且一年比一年高,寓意“更上一层楼”。700多年后的今天,在距他老家(今山西运城)500公里的塞北,也有一支热爱踩高跷的民间队伍,至今坚守七十余年。

  <strong>中国德国商会华北及东北地区执行董事 晏思:</strong>德国企业新年将寻找在中国投资的新增长点,除了中国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也在呈现出投资潜力。此外,在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推进能源绿色转型等领域未来仍有广阔合作空间。

  在吉林市公安局龙潭分局湘潭派出所辖区,常住居民都熟悉王宏的身影,他的“乔装打扮”是为了排查、预防、打击盗窃行为。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观察发现,这些新春之际的对话凸显诸多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展现出惊人的力量。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举全国之力兴建荆江分洪工程,仅用75天完成主体工程——荆江分洪闸的建设,很大程度解除了洪水对荆江两岸的巨大威胁,成为保护荆江大堤防洪系统的重要一环。湖北巴东水流坪灌渠工程号称“巴东红旗渠”,同样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十多年建成的绝壁天河,解决了沿线群众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难题。20世纪70年代,江苏铜山柳泉乡人民在一无水源、二无经验的情况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引来微山湖水,灌溉万亩良田,这就是著名的向阳渠。西藏札达县萨让乡有一条3里长的“英雄渠”,是当地边防连战士和村民历时半年,用简易的劳动工具在半山腰修通,两名战士为此献出年轻的生命,命名为“英雄渠”表达了当地群众感党恩的诚挚之心和对部队官兵的敬仰之情,记录了军民一家的鱼水深情。1975年黑龙江南岔县浩良河镇为解决农业土地灌溉问题,组织村民及干部职工、学生等修筑浩良河骆驼山水利工程,该工程成为一处反映20世纪70年代当地民生状态的水利设施。

  <strong>(新春见闻)葡萄产业托起移民村“稳稳的幸福”</strong>

林冠儒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