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港枢纽能级再提升

来源: 新闻报刊
2024-06-06 13:24:17

  “智慧芯”强港口

  智能车辆调度、自动化装卸、无人驾驶运输、智能理货……作为智慧绿色港口新标杆,广州港南沙港区建成南沙港四期全球首个江海铁多式联运全自动化码头、全球最大水平布局全自动化码头。南沙港四期配备了自主 创新的GZTOS“湾区芯”操作系统,可快速高效适配码头操作,其统筹集装箱的装卸、配载、堆场、疏港等作业计划,大力提高整体作业效率、设备利用率。

  在“超强大脑”的运筹帷幄下,南沙港区码头作业全流程实现了提质降本增效。目前,GZTOS“湾区芯”操作系统还在广州港集团的茂名广港、花都联营、花都巴江、广州港南站、新港13路等8个码头场站上线,推动作业效率“跑起来”。比如,目前广州港滚装作业效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5倍,广州港外贸滚装航线已覆盖东南亚、东亚、中东、欧洲、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是南沙四期投入运行的第一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150万标箱。今年四期码头整体调试得更加完善了,船舶直靠率达到了75%,基本实现大型集装箱海轮‘直进直靠’,作业效率明显提升,预计今年将完成300万标箱的目标。”广州港集团生产业务部集装箱运营中心总监朱嘉明说。

  截至4月底,广州港外贸航线达到166条,通达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今年前4个月,广州港集团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18720.9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805.3万标箱,海铁联运箱量累计同比增长60.8%。

  “服务优”兴港口

  4月23日,广州港集团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华南物流)成功获批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资质,作为海关总署“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新模式在全国第二个海关指定试点运行。

  5月23日,南沙港区集拼仓库内,沛华运通国际物流(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的五金配件、灯管、箱包等货物正以散货方式进入“集拼仓”,配箱完成后,这些货物将通过海运前往新加坡。“通过‘先查验后装运’的新模式,拼箱出口的物流更顺畅,通关效率更高了。”该公司总经理李静心说。

  据统计,今年前4个月,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北区(华南物流)进出口业务量同比增长111.97%,其中4月单月增长显著,进出仓生成柜量超3500标箱,经南沙进出口占比91.4%,同比增长64.1%。

  一批批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研发项目开花结果,港口生产和物流通关效率显著提升。据统计,广州港集装箱智能理货全天候识别率高达99.3%,智能闸口系统在集团公司所有集装箱码头得以应用,无纸化业务办单率达到100%覆盖,客户满意度由84.23%提升到94.82%。

  从“无纸化”便捷服务入手,广州港集团打通各业务环节。当前,广州港正以数字化推动上下游物流链、信息链与价值链的高效协同,推动大湾区港口群向世界一流港口群迈进。

  “便利化”畅港口

  2020年11月,广州海关、广州港集团推出“湾区一港通”计划,在广州正式启动。该模式以广州港南沙港区为枢纽港,珠江内河沿江港口作为支线港,形成“两港如一港”的作业模式,实现进出口货物“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精简了在沿海港口的手续办理。进出口货物在珠江内河码头完成通关手续,经南沙港区转运24小时流转不停歇。目前,“湾区一港通”模式已覆盖16个珠江沿线码头,海铁联运班列增长至38条,为大湾区联通世界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通道,推动物流链供应链加速奔跑。

  更开放、更通达、更便利,广州港正将枢纽“流量”转化为经济“留量”。

  为了迎接榴莲旺季的到来,南沙冷链充分利用“前港后仓”的区位优势,提前引进榴莲分拣打包生产线,在库内就可以保障榴莲查验、货柜拆箱、冷藏储存、产线分拣、单果打包、一件代发等全流程操作“不断冷”,消费者能够通过直播在线感受进口榴莲专业的临港作业和源头发货,助力广州港物流向“新物流”迈进。

  目前,南沙冷链已初步形成港内平移、快速清关、分拣打包、直播带货、一件代发、京东/顺丰冷链配送的“P2C”榴莲冷链拳头产品。在“港口+园区”冷链货物集散模式下,码头内部拖车直接进入南沙国际冷链区域完成通关环节的各项工作,进口水果整体通关时效提升25%以上。

  广州港集团副总经理宋小明表示,下一步,广州港将继续提升物流枢纽服务效率,打造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加速建成。(张建军)

  2019年1月,亚洲杯1/4决赛中,国足0比3不敌伊朗被淘汰,赛后队长郑智面对镜头忍不住痛哭:“虽然我付出了全部力量,但还是要和球迷说声对不起,因为没有为国家队带来什么了。”

  关于南海问题。美国不是南海争议当事国。中方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主张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南海的航行飞越自由从来就不存在任何问题,倒是美国军舰军机打着“自由航行”的幌子,在中国周边示强挑衅,推高了海空安全风险。如果美方真的关心南海稳定,希望避免意外,就应当停止对中国抵近侦察。

  或许印度自己也没有料到,原本走低价路线抢占中低端市场的本土品牌,因缺少在供应和制造环节的积累,在“印度制造”政策号召下,因国际品牌的强势竞争力,反而走向衰落。2021第二季度,小米、vivo、 Realme、OPPO、OnePlus、传音等中国品牌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78.5%,而印度四大本土品牌“MILK”合计占比不足1%,基本宣告退出智能手机市场。

  苹果想在印度实现“中国制造”,但现实并不完全如愿。今年4月库克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了会谈,希望在该国扩大生产规模和智能手机销量。苹果计划到2025年在印度生产四分之一的iPhone,到2027年生产一半。

  查询链接:安徽省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公布https://mp.weixin.qq.com/s/3xuORBRhCkZu1XKQtVCNXQ

  “印度市场的多样性超出想象,为顺利打入当地市场,很多公司在这项要求之前就已经开始聘用印度籍高管。”刘小雪说,从企业角度,只要还能在新市场获利,便会继续发力。跨国公司开辟新的海外市场的战略不会因个别政策而轻易改变,小米的经历也不意味着外资企业将大规模撤出。

陈俊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