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产能真的“过剩”了吗?听听专家、企业家怎么说

来源: 宣讲家
2024-06-01 10:36:08

  “这是走在最前沿的钠离子电池,难道说这种电池也过剩吗?”会上,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吴大辉说,“很多中国企业,追求的是高新科技、技术创新。这类技术在国内仅仅是刚刚起步,不可能谈到过剩的问题。”

  研发钠离子电池技术的这家企业,是来自徐州的淮海控股。董事长安继文说:“钠离子电池应该是锂离子电池储能的替代品,将会替代电池的整个应用领域。这项技术的应用十分广阔,且会呈爆发式发展,我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的复兴产业。”

  经济学博士、北京丰台区政协委员黄永刚表示,从出口到出海日益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出口并不是贸易摩擦下的被动外迁和过剩的产能输出,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诉求和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黄永刚解释道,因为我国目前已进入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智能化、信息化文明转化的过程,每个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有些国家还刚刚进入工业化,有的国家还是农业文明。而我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像北京现代服务业已经超过70%,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泰国,传统汽车产业链完备。但在中企入驻之前,这里还未有完整的新能源和智能汽车产业链。“第一,我们出海先进的技术、先进的产品;第二,出海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我们在泰国设厂,发展非常快。”广汽埃安董事会秘书刘飞雷言语间难掩自豪,“今年2月,我们在泰国纯电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是14.2%,排名第一。”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表示,因为性价比,我们招致一些西方国家的不满,实际上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完全是无稽之谈。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已经非常有影响力,得到了全球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先进的产能是永远不会过剩的。” 旭合科技是一家专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企业,副董事长崔海峰说,“我们一直秉持着量产一代产品,同时储备一代产品,马上研发一代产品,在产业方始终处于领先一小步的地位上。国际上的一些门槛,对我们走出去的企业来讲,是危机,也是机遇和动力。”

  据国际能源署测算,为达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达4500万辆,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约4倍。当前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

  在圆桌会议上,上海合作组织前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说,中亚有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光伏、水电、风电。利用这些清洁能源,不仅能够实现地区的能源需求,同时也可以帮助地区逐步退出化石燃料,实现净零排放。中国是中亚地区非常重要的投资伙伴。

  论坛现场,哈萨克 斯坦阿塔梅肯全国企业家商会主席团主席莱姆贝克·巴塔洛夫说:“中国是哈萨克斯坦前五大投资来源国之一。我们愿意继续扩大同中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挖掘两国的能源合作潜能。”

  “中国是全球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者,甚至可以说是引领者。成本的降低,其实是为全球更大规模的实现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实现对传统化石能源替代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说。

  淄博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强人才引进培育,计划推进“五年二十万大学生来淄创新创业计划”,引进高校毕业生4.3万人以上,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专家60人以上,发放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

  苏纳克政府上台后,似乎有意对此踩一脚刹车,这个意愿也体现在克莱弗利的演讲中。苏纳克的新综合外交和国防政策将中国称为“划时代的挑战”,而不是前任特拉斯定位的“威胁”,这也算是一种理性回调,虽然比较有限。

  据江苏省纪委监委官方公号“清廉江苏”4月21日消息,宿迁市卫健委原主任、党委书记、市二级巡视员刘仰刚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宿迁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英国外交大臣詹姆斯·克莱弗利于当地时间25日发表政策演讲,演讲中他向保守党对华鹰派提出,英国必须与中国接触,而不是在“新冷战”中孤立中国,并呼吁与中国建立“稳健和建设性的”新双边关系。

  今天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出席中国-中亚外长会期间再次强调,再复杂的危机,最终都要通过谈判化解;再复杂的冲突,最终也只有政治解决一条路。也只有这样的深刻洞察与清醒认知,真正成为国际共识,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像中国一样真正实践“三个不会”,乌克兰危机停火止战、实现政治解决,才最终可期可即。

  要进一步梳理规范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严格执行三级值班带班制度,保证值班人员坚守岗位、履职尽责。要提升信息化系统保障能力,保持通讯畅通,推进信息互通,完善报告制度,做到“不迟报、不瞒报、不漏报”。要强化部门协同,形成责任闭环,以常态化实战化演练确保应急管理系统关键时刻真正用得上。要加强港口航运管理,提升指挥调度能力,保障交通运输安全。

陈俊全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