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美国武器,被中方点名批评

来源: 新民晚报
2024-06-04 13:07:55

  中新网6月2日电(钟新军)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2023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指出,美国长期以来大搞霸权主义、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持续向他国输送集束弹药等武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严重人道主义危机。

  杀伤力强 危害持久

  集束弹药又称子母弹,既能地面发射,也可空中投掷。顾名思义,这种武器的设计原理就如同天女散花,向敌方区域布撒数十乃至数百个饮料罐大小、可定时引爆的子弹药,从而实现“钢雨洗地”的大面积杀伤效果。

  如果采用聚能装药,集束弹药的威力可穿透一定厚度的装甲和混凝土,如果改装白磷弹或凝固汽油弹,则会引发难以扑灭的火灾。据美军方媒体披露,上世纪60年代,美国还研发过可携带沙林神经毒剂的集束炸弹。

  从战术角度讲,相比传统炮弹和炸弹,集束弹药杀伤效能更高、成本更低,同等重量的弹药,杀伤范围比普通弹药高3至4倍,是打击敌方集群、坚固工事的有力武器。

  但也因为上述特点,无法区分军事和平民目标的集束弹药自二战问世以来,造成了严重的无辜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而且,10%至40%的高故障率,会使集束弹药投放后产生大量未爆哑弹,它们覆盖在广阔土地上,像地雷一样对人们构成长达数十年的持久威胁。

  比如越南和老挝,至今深受多年前美军投掷的未爆集束弹药之害。新华社援引越老官方数据显示,如果算上其他的未爆炮弹、炸弹和地雷,这些美制弹药在越战结束近50年后,已造成两国超15万人伤亡。

  肆意使用 殃及多国

  冷战结束后,美国及其盟友罔顾国际关切,不但在历次局部战争中继续使用集束弹药,还向动荡地区大量输送此类武器。此举在使无数生灵涂炭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化矛盾,加剧了战乱冲突的蔓延和升级。

  美智库外交关系协会发布报告称,过去20多年里,美西方在空袭南联盟和发动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期间,肆意投放集束弹药,被炸死炸伤者9成以上是平民,其中超过三分之一为儿童。

  特别是伊拉克,来自英国《观察家报》、美国国会研究局的数据显示,1991至2006年,境内被美英等国投下超7万枚集束炸弹,造成数千平民伤亡,甚至连后来驻扎该国的美军,都有多人被炸死。

  说到中东乱局,绕不开美在中东关键盟友以色列。据《纽约时报》网站报道,以色列每年获得美方提供的近40亿军事援助,其中就包括集束弹药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据“人权观察”组织网站报道,2006年黎以冲突期间,美国送去的大量集束弹药,被以军倾泻在黎巴嫩南部地区。以方总计发射多达400万枚子弹药,约四分之一是未爆哑弹。停火已快20年,这些潜伏杀手仍不时露出獠牙,导致当地每年成千上百人伤亡。

  据美国陆军网站介绍,2023年,美方又开始向乌克兰提供用于155毫米榴弹炮的集束弹药 。前者每发携带88枚子弹药,理论上可覆盖3万平方米的广阔区域。据报道,这种炮弹或已用于实战,并造成人员伤亡。

  美式霸权 遗祸无穷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为禁止使用集束弹药和消除其危害,一直在不懈努力。比如2010年8月生效的《集束弹药公约》,致力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禁止这种武器的使用、储存、生产或转让。

  需要指出的是,武器本身并非原罪,关键看由谁掌握、用途是什么。无论集束弹药、地雷,还是威力更强大的核武,用于国防自卫、抗击侵略就是扬善惩恶、捍卫正义的利剑,但若操控在霸权主义者、战争贩子的手里,则难免沦为核讹诈与草菅人命的凶器。

  具体到集束弹药,问题的核心是美西方不负责任地滥用这种武器,以及战后未及时清除遗留未爆子弹药,导致遗祸无穷。更进一步讲,其实质是美式霸权不断制造人道主义危机,威胁全球安全稳定。

  正因为如此,对于联合国呼吁美方停止继续使用和向冲突区域输送集束弹药的严正倡议,中方旗帜鲜明地给予支持。

  人权,首先是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而以集束弹药为代表的美制武器,却每时每刻都在侵犯、剥夺这些权利。

  正如《2023年美国侵犯人权报告》指出的那样,美方能否以符合时代特征、顺应历史潮流的理念和举措,破解自己一手制造的人权困局,世界人民在期待,国际社会在观察,美国政府要回答。(完)

  岁末年初,位于浙江桐乡市的哪吒汽车智慧工厂内,所有车间正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哪吒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方运舟表示,2022年,哪吒汽车累计销量突破15万辆,同比增长118%,销量已实现连续29个月同比增长。2022年前11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跑出“加速度”,产销量同比均增长1倍。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宁波市政协委员,宁波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黄贤宏介绍说,当地专门打造了宁波市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可发现投诉比重最高的类型,“建议梳理现有涉营商环境政策法规,确保市场主体同规则、同待遇。”

  吉林文旅还将投放3000万元冰雪消费券,进一步助力旅游市场经济回暖。

  迎战奥密克戎近一年,中国对这个变异株的认识越来越多。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8日电 (记者 李纯)自2023年1月8日起,中国正式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官方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不过,分析认为,为拉拢共和党党内极右派,麦卡锡作出多项巨大妥协才艰难胜出,权力已大为削弱。今次的选举“闹剧”可能只是日后更为动荡场景的预演,美国国会恐反复陷入混乱。

钱宗坤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