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周报:中信证券单周IPO撤单5家,月内累计10家

来源: 极目新闻
2024-06-23 18:24:16

  已过会企业终止审核案例持续增加。

  IPO撤单量持续飙涨。2024年6月17日-6月23日当周,沪、深交易所共有24家拟IPO企业宣布终止审核。

  其中,包括沪市主板申报企业新远科技、凤登环保、江苏新安、涧光股份、长鹰硬科、人本股份、中顺新科、永祺车业、亘古电缆、上海生生;深市主板申报企业金鸿新材、感臻智能、昌亚股份、远超智慧、春城热力、侨益股份。

  创业板申报企业小伦智造、国遥股份、深演智能、浙江雅虎、华庄科技、熙华检测、科腾精工、天元航材。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交易所网站信息不完全统计显示:本月以来,在沪深交易所,中信证券已有10个IPO项目 终止审核。

  另外,本周科创板和北交所无终止审核企业。

  未过净利润门槛

  昌亚股份于2023年6月26日受理,申请深市主板上市,7月24日开始问询,在终止审核前已经历2轮问询。

  这是一家一次性餐饮具生产企业,产品包括各类材质的餐具、餐盒、吸管、杯盘等,昌亚股份的产品以外销为主。主要客户群体为连锁商超、专业一次性耗材供应商、餐饮耗材与食品包装产品分销商等。

  报告期各期,该公司境外销售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均超过了95%。其中,美国是该公司最主要的境外销售目的地国。

  值得注意的是,昌亚股份选择的主板一套标准。发行上市新规后,主板第一、二套上市标准的净利润、现金流、收入指标,第三套上市标准的预计市值、收入等指标均有提高,进一步拔高主板大盘蓝筹的业绩门槛,并更加强调在业绩规模上的稳定性。

  其中,主板一套标准将最近3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5亿元调高至2亿元,最近1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调高至1亿元。

  招股书显示:昌亚股份2023年扣非前后归属净利润孰低者为9742.19万元,低于1亿元的门槛。

  另外,该公司存在业绩下滑的情形。2023年,昌亚股份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1.53%,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均出现下滑,其他业务收入下降的幅度较大。

  昌亚股份称,其他业务收入下降主要是海运费收入较上年下降。主营业务收入下降主要受2023年上半年我国塑料制餐具及厨房用具对外出口贸易金额同比下降,以及受主要客户处于去库存周期影响。

  2023年该公司归属净利润同比下降13.39%。昌亚股份称,主要原因包括2023年上半年受国际海运运力恢复、出口贸易因素及主要客户去库存影响导致营业收入下降;由于上半年产能利用率、销量均有所下降,但期间费用等固定支出部分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净利润有所下降;以及汇率的影响等。

  过会后撤单企业超过10家

  在本周24家撤单企业中,有3家已过会企业终止审核,分别为小伦智造、浙江雅虎、科腾精工。

  其中,小伦智造于2022年6月24日受理,2023年3月31日过会;浙江雅虎于2022年6月22日受理,2023年6月30日过会;科腾精工于2022年6月23日受理,2023年4月27日过会。3家公司过会后均未提交注册,直到主动终止审核。

  第一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年内已有11家过会后企业主动撤单,终止审核,大部分为创业板申报企业。

  这些企业多在2021年-2022年之间受理,2022年-2023年之间过会,今年陆续终止审核。其中,深圳市景创科技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从受理到终止审核已超时近3年的时间。

责任编辑:王旭

  从党的二十大后“不断讲”,到这次开班式上“集中讲”,一个重要目的,是推动全党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当天,全国多地旅行社、旅游企业发出“首发团”,其中,最早一批出境旅行团游客搭乘0点15分的航班从广州飞往迪拜,而成都出境游“首发团”的14名游客则于下午乘飞机前往泰国普吉岛。人们的出游热情有多高?据报道,广州一旅行社2月3日上线“新西兰南北岛10天”首团产品,团费约26000元/人,40个名额上架1分钟内售罄。

  纵观奥运发展史,竞赛场馆的赛后利用一直是世界难题。北京冬奥会在场馆建设改造之初,便充分考虑场馆功能用途。冬奥会结束后,各大竞赛场馆各展其能,惠及广大民众,树立了冬奥遗产利用的新标杆。

  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东南亚人工成本便宜,但当地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意识较差。”华一帆向记者表示,“在境内外往来恢复后,中国企业在越南投资建厂,既借用东南亚的人工成本优势,又将国内的企业订单转移到东南亚。接订单的同样是国内企业,只是换了个地方生产,这也是一种趋势。”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资本市场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取得明显效果。首先,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民营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融资工具,满足其融资需求,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市场开拓、品牌培育等多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其次,资本市场再融资、并购重组等工具也为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制度空间,创造条件。”

张伶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