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美的=2个海尔智家:为何董明珠和李华刚不如方洪波?

来源: 观察网
2024-06-24 23:53:08

爱情岛讨论我々は場所とだいたいの時刻を打ち合わせc電話を切った。  据介绍,海口市药谷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承担为海口市医药产业发展方针和重要政策等提出建议和咨询;为海口市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重大项目投资和立项等重大决策的预案进行咨询和评议;对药谷建设过程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改革草案、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建设项目、技术引进项目等事项参与调研、评议,提供咨询并参与相关实施过程的评审工作。biCy4-kntltRYbo6A7Ys3Fna-1个美的=2个海尔智家:为何董明珠和李华刚不如方洪波?

  来源  花椒财经

  A股白电三巨头的三位“舵手”很有意思。

  而且上任一年半以来,李华刚还没有交出足够有说服力的成绩,自然也没有多少争议。他就跟海尔智家这家公司一样,中规中矩。

  董明珠、方洪波、李华刚,都是职业经理人。

  不同的领导风格,造就了格力、美的、海尔不同的发展态势。

  比如风格凌厉的董明珠,造就了盈利能力强悍的格力电器;低调隐忍的方洪波,造就了稳健高效的美的集团。

  而擅长“讲概念”的海尔智家,则成了三巨头里盈利能力最薄弱的那家。

  最近,格力电器已经公布,2023年创造了290亿元利润,创了历史新高,对应营业收入约2050亿元。

  而海尔智家的母公司海尔集团宣布,2023年集团全球收入3718亿元,全球利润总额却只有267亿元。

  从市值来看,美的集团最新市值达到约4100亿元,格力电器与海尔智家均在2000亿元上下。

  海尔智家虽然不是海尔集团的全部,但也是海尔集团旗下核心业务板块。

  2023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收入是格力集团的130%,市值却基本相当。海尔智家收入占美的集团接近70%,市值却只有美的集团的一半。

  01

  海尔智家净利润不到美的一半

  2019年6月5日,青岛海尔发布公告,变更公司全称和证券简称。

  公司名称从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变成了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从青岛海尔变成了海尔智家。

  海尔给出的更名理由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司全球化发展,推进公司物联网智慧家庭生态品牌战略的实施。

  物联网不是一个新概念,几乎每家家电公司都在提,但像海尔智家这样,把公司名字都改掉的并不多。

  5年过去了,海尔智家的财报中,依然充满了各种高大上元素。物联网、个性化、数字化、科技驱动、三翼鸟、场景、解决方案等名词,频繁被提及。

  海尔的智能化推进得怎样,很难评价。

  但检验一家公司经营状况,有一个很直观的指标,就是盈利能力。更细一点讲是净利润、毛利率和利润率。

  而这三项,恰好都是海尔智家的弱项。

  拿2023年前三季度来说,海尔智家的收入接近2000亿元,在三巨头中列第二,高出格力电器400多亿元。

  但其净利润只有131.5亿元,不到美的集团的一半,只有格力电器的65%。

  2023年前三季度,海尔智家的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只有6.6%,远低于美的和格力。

  据统计,A股家电行业2023年前三季度的利润率为7.8%,海尔智家的盈利水平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2023年才出现的。拿疫情前的2019年来算,当年海尔智家的利润率是6.1%,同期美的集团、格力电器的利润率分别约为9%、12.4%。

  2019年,海尔智家的收入2008亿元,与格力电器的2005亿元几乎持平。但当年海尔智家的利润123.3亿元,不到格力电器248亿元的一半。

  5年过去了,打着智能化旗号的海尔智家,改变了什么?

  02

  海尔智家销售费用率比美的高了5.6%

  论品牌号召力,海尔、美的、格力,并没有明显差距。

  论产品,三者也各有千秋,格力和美的的空调,海尔的冰箱、洗衣机,各自有明显的市场优势。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海尔智家的赚钱能力落后?

  答案是管理能力。

  前面说了,体现盈利能力的三个指标净利润、毛利率和利润率,海尔智家虽然净利润和利润率都拼不过,但毛利率却不落下风。

  比如2023年上半年,海尔智家的整体毛利率30.4%;同期格力电器的制造业毛利率是34.4%,空调业务毛利率35.7%;美的集团制造业毛利率26.75%,消费电器毛利率31.99%。

  显然,三大巨头的毛利率并没有明显的差距。

  导致海尔智家盈利能力落后的因素,就在管理和销售等费用上。

  2023年上半年,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率14.3%、管理费用率4.2%。两项数据都大幅高于格力和美的。

  这还是优化后的结果,2022年全年,海尔智家的销售费用率高达15.9%,2021年更是超过16%。

  李华刚的“前任”梁海山,从2013年4月起担任海尔智家董事长9年多。

  他在任时也一心想推动销售费率、管理费率优化。但成效同样不明显。2014年,海尔的销售费用率大约13%,到2021年,不降反升至16%。

  同期,方洪波带领下的美的集团,销售费用率倒是从10.35%降到了8.34%。

  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过高,直接说明一个问题:企业运营效率低。

  更进一步说,这反映出公司管理能力的问题。

  一个最简单的数字对比:

  2022年,海尔智家10.9万名员工里,有1.88万是销售人员。

  同期美的集团16.6万名员工里,只有9000多名销售人员;格力电器的7.2万名员工里,更是只有3000多名员工。

  做同样的业务,海尔智家的销售人员,缘何比同行高出许多?这值得海尔智家的管理层好好梳理。

  事实上,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最初就是以管理能力著称。但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海尔智家的管理层,似乎没能继承优良传统。

  03

  新任管理层任务重大

  2022年6月,李华刚就任海尔智家新一任董事长。

  从1993年张瑞敏开始,海尔30多年只经历了4任董事长,更迭不算频繁。

  李华刚是海尔“老人”。他在2009年就担任是海尔电器集团首席运营官,应该说对海尔的状态是非常熟悉的。

  上任不久,李华刚就在海尔智家2022年半年报中提到,自己花了不少时间和客户、员工、合作伙伴交流,也与包括海尔集团在内的重要股东探讨。

  他深切感受到,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期待着在这一届董事会的领导下,海尔智家要跨越经济周期,维持先进性,实现基业长青。

  李华刚坦诚道,这意味着未来三年,海尔智家要保持高于行业的增长。

  这可以说是李华刚上任后,定下的第一个目标。

  实际上,对于海尔智家这样的行业龙头而言,高于行业增速,应该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

  只不过,以海尔智家当前的运营效率,想要达到这个目标,确实不容易。

  海尔智家并非不重视运营效率。

  2021年11月,李华刚参加某访谈节目时就特别提到:企业内部效率至上。

  李华刚说,不能用传统企业的管理方式,而应该 用数字化对企业流程进行重构,调动员工积极性,通过数字化激发每个人的潜力。

  去年9月,李华刚在某会议上总结海尔智家的成绩时又再次提到:海尔智家以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企业第一效率。

  多年来,海尔智家也在不断强调通过智能化、数字化为企业带来变革。

  但从目前的财务表现来看,海尔智家还没有迎来期望中的“质的改变”。

  04

  海尔集团4年5000亿目标能实现吗?

  留给李华刚和海尔智家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2020年3月,海尔集团召开会议,提出了“4年5000亿目标,再造一个新海尔”的目标。

  要完成这一目标,海尔智家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

  2021年、2022年、2023年,海尔集团营收分别为3327亿元、3506亿元、3718亿元,距离4年5000亿元的目标,还过于遥远。

  海尔集团过去的增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延式并购。海尔集团的并购战略也延续到了现在。

  海尔智家同样如此。

  2023年12月14日,海尔智家发布公告,将通过全资子公司以约6.4亿美元,收购开利全球旗下商用制冷业务公司100%股权。

  这也是李华刚上任后,海尔智家操作的第一笔重大并购。

  但并购并不是买来就能产生效益。整合不好,会带来更严重的效率问题。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海尔智家的商誉已经超过240亿元。

  带着沉重的包袱前进,李华刚和海尔智家身上的担子不轻。

责任编辑:王其霖

  北境风光冰与海的首个寒冬

  届时,主持人王嘉宁还将与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崔唯航,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浙江通志》副总纂、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颜越虎,共同解读《越绝书》所蕴含的古老智慧和深刻思想。崔唯航表示:“我国历来重视方志编修工作,可以说方志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该利用好‘地方志’这一重要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赓续华夏文脉。”

  新华社北京2月3日电 题:中国新春呈现高质量发展“加速”态势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