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普之翼”更有力(人民时评)

来源: 气象小秘书
2024-06-03 15:03:58

  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持续呵护和培养。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满足人们丰富多元的科普需求,关键在于持续完善全社会参与科普的机制

  “无人机飞行表演”、缠绕画制作体验、“飞天小豹”数字人讲解、“小小航天人”艺术团表演……前不久,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一场科普市集在上海黄浦滨江举办。通过互动体验、科普展示等形式,一系列好看、好玩、好学的科普产品触达普通市民,人们在“边玩边学”中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

  科学普及是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前不久中国科协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稳步提升,反映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成效。当前人民群众对科普的需求与日俱增,更加多元。让科普深入人心,还需要在服务的精准性上下功夫。

  提升科普效果,要有高质量内容,还得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如今,互联网日益成为老百姓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运用好信息化手段,有助于让科普触达更广泛的人群。“蒸馒头哪层先熟”“被陨石划破的航天器如何自动愈合”“如何运用热力学知识学会穿衣,不在寒冬中瑟瑟发抖”……借助新媒体平台,一些科普团队以图文、漫画、短视频等解析物理知识,不少产品成为爆款。“我和妈妈学科学”公益科普活动则以新媒体的方式,让亲子一起介绍家乡地理风貌、农林特产等,并解说其中的科学知识。这样的形式,提高了孩子们的参与度,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让大众从科普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甚至“传播者”。

  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有必要抓好“薄弱一环”,让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我国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可以发挥科普大篷车等流动科普设施便利、灵活等特点,引导科普资源和服务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师生等是推动农村科普的重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方便乡亲们获得更鲜活有用的知识。

  世卫组织当天在一份声明中说,过去4个月有多国报告了与儿童服用非处方止咳糖浆死亡的有关事件,其中大多数发生于5岁以下幼童。至少有7个国家出现上述病例,其中冈比亚、印度尼西亚和乌兹别克斯坦3国共报告超过300个死亡病例。

  对于曹婷婷而言,相比其他科室,急诊科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挑战很大,但随之而来的成就感也非常强。每当看到经过抢救后被顺利接去病房继续治疗的患者,她心里的成就感无法描述。

  二是成了外地湘菜馆的供货商。湘菜中有不少菜式都会使用腐乳作为调味品,刘丹、陈英夫妇这种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腐乳很受欢迎。“去年,不光益阳、长沙的几家餐厅,还有广东、福建的几家湘菜馆也跟我们签订了供货协议。”刘丹告诉记者,除了拥有固定客户外,更开心的是自己的手艺和产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其一,“品牌功”,以广受世界各地民众喜爱的文化品牌活动“欢乐春节”为借鉴,进一步打响中国春节的品牌知名度,努力让世界与中国春节同步同乐。

  面对重重催婚,陈先生对记者表示,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压力不小,结婚成家还需买房,然而家长能提供的帮助有限。“我明白家长初衷肯定是为子女好,但结婚后生活工作都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家长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现在年轻人面临的压力,我想晚两年再考虑结婚。”

  中西部第一经济大省河南也实现了新突破,2022年全省GDP初步核算数为61345.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3.1%。这也是河南GDP总量首次突破了6万亿大关,继续位居全国第五。

吴雯芸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