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焕新“出圈” 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来源: 新华社
2024-06-09 07:08:14

  从冷门变热门,非遗“出圈”之路有迹可循。2021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传承力度,已成为诸多文化机构、非遗传承人的共识。

  如何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连接?如何让古老非遗重焕生机?各地文化机构积极创新、各显神通,非遗传承人拓宽视野、提升素养,共同探索非遗更为有趣的“打开方式”。

  “非遗+文创”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昆戏人物造型系列产品、多功能极简皮影书架、“徽班进京”系列文具……自故宫带起博物馆文创的热潮,非 遗文创以日益多彩的形象,逐渐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诗意日常”,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

  “非遗+数字化”让非遗“潮”起来。用3D扫描建模面塑作品、用人工智能打造数字皮影、将水印版画“藏”进手机……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跨越时空的限制,以便捷的互动方式,更加生动呈现非遗魅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让公众直观地感触到非遗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运用数字化方式对非遗产品、项目加以保护,实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展现非遗的生命力。

  “非遗+旅游”让非遗焕新出彩、生生不息。去泉州蟳埔村体验簪花,在江苏南京感悟秦淮灯彩的国潮韵味,到江西景德镇学习手工制瓷技艺……“非遗游”活动精彩纷呈,已成为很多人近几年旅游出行的首选。多地积极拓展非遗旅游新空间和新场景,以旅游之窗展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认可和情感共鸣,让“鲜有问津”的古老技艺拥有更多烟火气。

  “非遗+新媒介”让非遗传承有“新”意。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大展身手,收获了无数喝彩、点赞;利用新媒介特效,古老技艺频频打破“次元壁”;在短视频平台,网友热情分享着自己的非遗体验……这些充满新意的活态传承,为非遗传播普及开辟了新路径,让非遗“活化石”焕发新活力。古老的非遗正在和新的时代连接共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参与中迸发。

  据记者梳理,注册制下(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合计354家,在年内上市新股中占比83.49%,募资金额合计4480.2亿元,占比76.35%。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表决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22年是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宪法日前后,全国各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1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题为《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的纪念文章,指出要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宪法实施。

  深汕西高速是深汕特别合作区“五高五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唯一一条直连深圳的高速、与深圳双城互动最主要的通道之一,计划于2024年全面建成通车。

  预备役人员因参战、参加军事训练、担负战备勤务、执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伤亡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志成表示,将以重要复信和讲话精神为指引,发挥学校教师教育优势,以全方位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国际中文教育。

  临时政府高等教育代理部长纳迪姆对禁令的解释是,一些女生“没有男性陪伴”,一些女生“不注意戴头巾”,还有一些女生所学的专业“有悖阿富汗的文化尊严”,其中包括“工程和农业”。但诸多宗教界人士表示,在伊斯兰教法中,女性和男性一样有受教育的义务。

陈俊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