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生物在史上最大灭绝事件中形态演变过程

来源: 砍柴网
2024-06-13 03:14:39

  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

  地球曾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不仅导致大量物种消失,更影响了生物形态的多样性。

  形态多样性即不同物种在形态上的差异,是衡量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没有大规模灭绝事件期间,物种多样性和形态多样性通常是同步演化。然而,大规模灭绝事件却可能打破这种同步性,导致两者脱耦。

  宋海军团队开发一种名为DeepMorph的自动化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599个属、六个海洋生物门类的化石图像进行分析,揭示了大灭绝期间形态多样性的动态变化。

  研究发现,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期间,大部分门类,包含菊石类、腕足动物、介形类、双壳类和腹足类,经历了对复杂和装饰性形态的选择性灭绝,那些大型、复杂和强烈纹 饰的形态类型灭绝更严重;而牙形动物则没有表现出形态选择性灭绝的迹象。

  研究还发现,菊石类、腕足类、介形类、双壳类、腹足类、牙形石六个海洋生物类群在经历灭绝事件时,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形态演变模式。这种灭绝的选择性和强度可能是由复杂的多因素影响所致,反映出不同演化枝和形态类型对环境耐受阈值的差异。

  例如,巴克莱方面将欧元/美元2023年年底的预测上调至1.12(2022年欧元一度对美元跌破1:1平价),英镑/美元为1.29(2022年英镑同样对美元一度跌破平价)。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计,当前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在稳增长保就业、金融稳定、汇率及国际收支间高频切换,政策基调在稳健略宽松及稳健中性间灵活切换,该状态预计延续至2023年一季度,2023年初央行可能采取定向降准等结构性宽松工具,依据LPR形成机制,预计1月存在进一步降低5年LPR概率。

  今天进入小寒节气,北京气温变化不大,小寒不太寒。北京市气象台今晨6时发布天气预报,白天晴转多云,北转南风二三级,最高气温5℃;夜间多云转晴,南转北风一二级,最低气温零下6℃。

  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银行在内的多家机构近期对美国经济硬着陆风险发出了警告。机构普遍预计,衰退将在下半年之前开始,但有关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仍有大量争论。穆迪分析首席经济学家赞迪(Mark Zandi)在最新展望报告中写道,美国经济陷入的持续放缓可能将直至2024年才能缓解。

  以预计净利润总额的上限来看,有13家公司预计2022年归母净利润超过10亿元。其中,贵州茅台稳居榜首。

  在抗疫斗争中,中方始终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调整优化防控措施。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致病力和毒力明显减弱,病毒造成的重症率和死亡率显著下降,中国民众更关心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生计。人民有所求,政府就要积极呼应。在参考别国实践经验以及中国医疗救治、病原检测、疫苗接种等能力持续提升基础上,中方将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将工作重心由“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这一及时、必要的防疫政策“换档”,是科学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长远之举。

程鸿珊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