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古建筑与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赓续文脉

来源: 扬子晚报
2024-06-26 06:42:26

  中新网苏州4月23日电 题:古建筑与人的共生:“微更新”中赓续文脉

  作者 徐珊珊 邵燕飞 国璇

  苏州平江路深弄小巷,大门敞开的老宅院落内,“老街坊”闭目养神,一旁收音机放着评弹,咿咿呀呀。屋外,蔷薇花如瀑布般倾泻,头带簪花、身穿绸缎的年轻人结伴路过,不时停下脚步,倚墙拍照,听一腔江南软调。

  2500多岁的平江路,全长1606米,北接拙政园,南眺罗汉院双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有各级文保单位20处、控制保护建筑45处,被称为“没有围墙的江南文化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串珠成链”。

  在可持续的“微更新”模式下,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留近8000户居民原生态生活方式;复刻的宋代《平江图》显示,平江路现代布局与古代基本一致,古街、古桥等“老住户”保留在原地。当地通过留住老街格局肌理,带动古建活化利用,走出新老融合共生之路。

  古宅、古村、古镇和古城,所有过往留存至今的生存载体,连接起历史与未来。千年岁月所沉淀的江南文脉,绵延不绝。保护、挖掘、传承这笔宝贵财富,关键在人。

  通过适应性保护改造利用,保留有活态紫砂工艺的特色街区——江苏宜兴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也在不断“焕新”,传承百年古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回来,这是特别令人欣慰的。任何文化传承,不管是物质还是非物质,人都是第一位的。”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沈旸说。

  “房子是有生命的,和人共生共存。房子里如果没有人,就‘坏’掉了。”沈旸表示,房子 会衰老,也会有更新,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慢慢生长。“在蜀山古南街,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小规模、渐进式前行,是从保护形态、保护建筑、保护街巷到保护人的生活的过程。”

  守住一条老街、一方古城、一脉文化,这是建筑、城镇与人文的共生。

  千年运河畔,坐落着600多年前的古窑遗址。在无锡古运河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保护中,当地建立了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

  “窑主人世世代代居住于此。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他们积极提供收藏的金砖,建馆后还义务担任讲解员,向海内外游客讲述大窑业的历史风貌。”无锡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杨建民说。

  漫步江南,越来越多“沉睡”的古建老宅正敞开大门,以崭新的姿态,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在赓续文脉中遇见未来。(完)

  2019年2月,高更和以河南省45个村为例,对近1000名回流农民工的就业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县城就业占41.0%,村庄占26.9%,集镇占16.5%,中心城区和省城占15.6%。

  “那个剧本是他的夫人鲍梦梅和我当责任编辑。他编剧水平很高,一下就能把握住整个太行山斗争的要点,把共产党、国民党、日军,以及国民党里既有主战派,又有投降派,还有顽固派,写得特别清楚。”郝在今说。

  可以看出,这个“专家团”涵盖了多个领域,专业度很高,权威性很强。专家们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围绕疫情防控的关键问题深化研究,建言献策,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政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2016~2018年,国家药监局连续出台了3个儿童临床试验开展的指导性文件,不过,国内目前对于儿童药物上市前是否必须经过儿童临床试验尚并没有强制性规定。“强制进行儿童临床试验,也应该考虑到国内药企目前的承受能力和研发水平。”赵立波说。

  董某系革命烈士卢兴的遗孀,现年83岁,体弱多病,由孙女卢某常年照顾。2012年,老人原有住房面临拆迁,政府为照顾烈属,特批安置给老人一套房屋,并按老人意愿,在拆迁协议上将孙女卢某加在董某名字后面,注明董某百年后,房屋产权归卢某所有。2016年,董某与卢某领取拆迁安置房,但因老人身体问题一直未办理不动产权登记证。后卢某未经董某同意,擅自将房屋转卖给同事李某。李某向其支付购房款32万余元。2021年,李某起诉卢某、第三人董某,要求办理房屋过户手续,被法院以卢某系无权处分为由驳回诉讼请求。判决生效后,李某仍占有房屋。2022年,董某办理不动产权属证书,后多次要求李某搬出未果,无奈诉至法院,要求李某搬出案涉房屋。

  他表示,考虑到今年是三重拉尼娜年,北极海冰处于偏少的状态,结合已有统计研究和气候研判,推测今年冬季仍会有较为频繁的寒潮天气过程的爆发,公众和各部门需及时关注气象部门的预报和预警,做好应对和防范。

郑芝劭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