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健康丨专家:特应性皮炎要对因治疗、长期管理、警惕“一病变多病”

来源: 上观新闻
2024-06-08 14:33:20

  中新网上海3月15日电(记者 陈静)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不少人开始感到皮肤瘙痒。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建民教授15日表示,有可能是特应性皮炎在作祟。

  “春季过敏性疾病尤为高发,当人体暴露在过敏原中时,皮肤系统往往首当其冲。”常建民教授表示,特应性皮炎被称为皮肤科的“一号疾病”,中国患者人群庞大。这是一种全年龄段疾病,从婴幼儿、青少年、成年到老年都可能深受其扰,需要在过敏季节引起足够重视。

  特应性皮炎给患者带来的最大困扰是反复发作的强烈瘙痒和皮疹。有研究显示,患者每年有1/3的时间处于复发期,平均每 年出现9次复发。当过敏高发季节到来时,在外部环境刺激下,特应性皮炎更容易复发。这位专家表示,临床上,有些患者不停复发,身上被挠得“体无完肤”,严重影响睡眠,打乱了正常生活、学习、工作节奏。

  “特应性皮炎反复发作的‘痒’为不同群体患者带来极大痛苦,需要找准疾病核心机制‘对因治疗’。”常建民教授表示,“特应性皮炎核心发病机制在于2型炎症,其中白介素4(IL-4)和白介素13(IL-13)是2型炎症的关键和核心驱动因子,是诱发炎症反应的重要‘开关’。”他指出,2型炎症累及皮肤、上下呼吸道、消化道等多器官过敏性疾病,而特应性皮炎只是2型炎症驱动的“第一站”。早期罹患特应性皮炎,未来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他2型炎症共病风险也会更高。对此,他强调,随着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增加,共病的发生率也会增加。因此,特应性皮炎一定要对因治疗、长期管理,警惕“一病变多病”。

  在采访中,常建民教授坦言,目前,仍有不少患者对特应性皮炎需长期治疗认知不足。部分患者过度追求短期快速起效,忽略长期维持治疗。有的患者发现治疗效果不理想就频繁换药甚至遍寻“止痒”偏方。“这些不规范的治疗往往并不起效,反而可能导致疾病加重。”这位专家直言。

  常建民教授强调,特应性皮炎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属于慢性疾病。患者一定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应以1年起步设定治疗目标,持续控制瘙痒与改善皮损,减少陷入复发困境。长期控制能帮助患者更好应对过敏季节等外部环境变化,也减少对于日常生活等的打扰。

  据介绍,特应性皮炎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系统药物治疗等。轻中度患者可在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接受外用药物和口服抗组胺药等治疗;中重度患者可选择系统药物治疗。当下,以生物制剂为代表的一些创新疗法取得了重要进展,可以抑制2型炎症,帮助患者实现长期控制。他指出,特应性皮炎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加重或复发的情况,一定要到正规医院专病门诊,寻找专业医生问诊复查。

  在过敏高发季节,如何做好防护?常建民教授提醒,春季,患者要尽量避免在花粉高发时段外出,做好物理保护和防晒,着装上选择透气、柔软的棉质衣物,以减少出汗和皮肤刺激,同时也要注意日常保湿,定期使用温和的保湿剂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水分,保护皮肤屏障并减轻症状。(完)

  当然,相对于重庆长江索道和纽约罗斯福岛空中索道的历史积淀和浓厚的人文优势,作为新生事物,黄浦江跨江缆车未来能否打造成为城市文旅地标,还有待时间检验。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4月20日感染免疫高峰论坛(2023年度)上也表示,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均出现了两波新冠疫情。二次感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感染过的人免疫力逐渐衰减,二是在第一波疫情中未感染的人在第二波疫情中被感染。根据监测数据,目前中国很多新冠感染者的情况都是后者。

  在詹德斌看来,伴随着中韩建交后30余年的全面交往,两国民间的各种矛盾也日益增多,有的表现在个体层面,有的表现在国家层面。这些矛盾很多由具体问题引起而发酵,而当这些问题反复出现或长期得不到解决时,自觉利益受损的一方就会对对方产生厌恶情绪。

  与前几年不同,2022年制造业引资数据录得“双升”。从绝对数值看,2020年受疫情影响,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有所下降后,2021年提高至337.3亿美元,2022年进一步攀升近500亿美元。从占全行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看,2022年打破了占比下滑趋势,从2021年的18.6%上升至26.3%。

  还有媒体爆料称,去年12月华盛顿提供了关于中印边境的“更加详细,传送速度也更快”的卫星图像。当时美印军队正在举行第18次联合军演,地点是在印度北阿坎德邦的山区,距离实控线仅60英里。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张悦 环球时报记者 谷棣]当中国和韩国多地4月中旬被发源于蒙古高原的沙尘暴笼罩时,又有韩国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韩国是中国环境污染受害者”,这一幕自然让人想起一些韩国人近年来屡屡“归罪”中国的做法。与此同时,多家韩国和国际机构的民调均显示,韩国民众对华好感度下降,特别是一些自称“进步”的年轻人“厌华”情绪相对更强。《环球时报》“中外民间交流系列观察”栏目组就此话题深入采访后发现,部分韩国人对华心态上的变化反映出他们尚未适应中国的快速发展及随之而来的地位变化,仍固守原有利益观和优越感,这使得他们在与中国人交往时高度敏感。中韩建交今年已是第31个年头,两国之间多领域的友好合作有目共睹,但韩国民间对华认知出现偏差让双方重视两国关系发展的人士感到遗憾,并期待通过促进交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金喜火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