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有了潜航器,还需要潜水员吗?

来源: 央广网
2024-06-22 20:54:51

  中新社三亚6月22日电 题:有了潜航器,还需要潜水员吗?

  中新社记者 李纯

  “水下500多米的海底,非常安静,只能听见潜航器电机的声音,还有水压下舱体发出的‘砰砰’声。”回忆起第一次驾驶潜航器下潜到如此大深度的经历,服役于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某防救支队的余双江,对当时看到的海底景象仍然记忆犹新。

  做了10年潜水员,余双江决定走出舒适圈,转型成为一名潜航器驾驶员。他告诉中新社记者,想要到达超越人体承受极限的海洋深度,必须借助新型潜航设备,这也是海军部队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该支队近年来执行的多项任务中,载人、无人潜航器等一批智能装备的运用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该支队深潜救援艇、遥控潜水器等新质装备作战能力的生成,部队转型发展走上“快车道”。

  观察深海的“屏幕”从潜水镜扩大到潜航器观察窗,“接触”海洋的方式也从双手变成了两条机械臂。余双江说,不同于背着氧气瓶亲身感受海流,驾驶潜航器的很多操作需要靠“想象”。“驾驶员与潜航器要合为一体,不仅要理清水下作业思路,更需要在头脑中形成一种立体空间感。”

  机械结构、生命支持、水下操控……潜航器承载的系统复杂多样,涉及物理化学、数电模电等多个专业领域。余双江也坦言,即便有当潜水员时培养出来的“水下空间感”,对于这些专业知识,自己仍要从零开始学习理论,逐步上手进行操作,目前尚在摸索阶段。

  为了加快潜航装备能力建设的步伐,中国海军部队也招收了一些高学历人才,黄昊就是其中一员。这位致力于“以科技带动战斗力”的年轻人,目前已是该部队潜航器队伍的骨干之一。

  “目前只是第一阶段。”谈及队伍的发展愿景,黄昊说,未来还要为官兵们创造更多机会,让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装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合二为一,为部队战斗力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这位中国海军的新生代对“新质”也有自己的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新技术运用在装备上,我们能够完成之前做不到的事情,更高效也更安全。这也对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官兵们要敢于突破‘舒适圈’,勇于创新,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对待未来可能的作战环境。”

  “有了潜航器,还需要潜水员吗?”余双江说,关于这个问题,战友们曾有讨论,答案则是否定的。潜航设备的发展体现了一种进步,但水下的许多工作仍需由人来完成,因为“人的灵巧性是机器不能完全取代的”。

  他也提到,后续任 务可以根据相关标准,明确哪些工作需要潜水员来做,哪些工作需要潜航器来做,哪些工作需要人员与设备共同完成。“各有职责分工,又能协作配合。”

  黄昊也提到,很多潜水员也转型从事新质防救力量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的战争形态会有新的变化,不只有潜水员单一作业,同时需要运用潜航装备达到更大深度,协同配合完成难度更大的任务。“要分析不同水下作业形式的优劣,做到扬长避短、相互配合。”(完)

  由于是冬天,70多米高的大桥上寒风凛冽。在靠边避让了2趟疾驰而过的列车、踩着桥面边沿宽度不足半米的步道盖板快步行进2公里后,两人来到了出故障的6281信号机旁。

  2019年大寨村旅游业最红火的时候,潘显荣建造起第三栋七层高的民宿,还配套了儿童游乐园和泳池,房价达到400元至600元,旅游旺季时常常客满。靠着开民宿搞旅游,潘显荣一家年收入20万元左右,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个元宵节,你会怎么过?

  新春暖阳照进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草登乡202林场,位于该林场深处的办公区和宿舍区,被改造为去年6月马尔康6.0级震群型地震的集中过渡安置点,现生活着草登乡斯拉尔底村和龙尔甲乡二茶村近300位村民。一间安置房内,回家过节的泽郎若玛与弟弟在客厅为家人炸着油条,挂在墙上的平板电视播放着热闹的新春节目。

  梁平位于重庆东北部,是西南地区唯一“国际湿地城市”,也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前,梁平正在倾力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此次外国领团及境外驻渝机构代表梁平行活动聚焦“生态、产业、文化”等关键领域,嘉宾们先后到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百里竹海景区参观考察。

  从青涩到成熟,饰演唐铁嘴的吴刚称,20多年台词已经融化在血液里,但每次又都有新的理解。“每年都与观众见个面,有粉丝从天南地北赶来,但其实吸引他们来的还是戏。每年都有新演员融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们会找一个相对充裕的时间把这个戏再好好排一下。”

林明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