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内蒙古“高跷村”里的高跷梦

来源: 观察网
2024-06-13 18:45:34

  中新网兴安盟2月3日电 题:内蒙古“高跷村”里的高跷梦

  作者 张玮 曾 令刚 陈丽红

  “扭腰,转身,好!”一大早,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突泉县宝石镇宝城村女子高跷队的队员们就开始排练起来。这个春节,这支高跷队接到了不少新春巡演的邀请。

  “大家加把劲,好好练,今年咱们争取还拿第一。”宝城村妇联主席王晶调整队员动作之余不忘叮嘱她们。

  踩高跷是中国传统民俗活动。民间节日里,表演者将双脚分别绑在木棍上,或跳跃或扭秧歌,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目前,宝城村女子高跷队成员共30人,平均年龄50岁左右。

  在锣鼓声中,表演者们踩着40多公分高的高跷,展示各种绝活儿,将节日气氛瞬间拉满。

  队伍中的初凤春年过六旬,然而不仅身子骨硬朗,还能在高跷上如履平地,表演时更是神采奕奕、精神焕发,在一众表演者中格外醒目。

  小时候的初凤春抱着“谁说女儿不如男”的想法,十四五岁时就加入高跷队。初凤春说,当时不怕高,也不怕摔跤,非要学踩高跷。

  “高跷是学会容易,学精难,一些复杂的动作需要长时间磨练。”初凤春说,“没想到,我这一踩就是40多年。”

  在初凤春眼里,宝城村人爱高跷,不仅因为它是祖辈文化的积淀,更是踩在高跷上,象征着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队伍里,“90后”的李珊珊是最小的队员。父亲曾是村里的高跷演员,她是跟着父亲学会踩高跷的。

  “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李珊珊印象中,她出生长大的宝城村貌似“高跷村”。受父亲影响,长大后的李珊珊加入了高跷队。

  在她看来,踩高跷并非难事,“只要胆子够大!”如今,“将这门儿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已被她列入人生计划之中。

  踩高跷这项民间艺术能在年轻人手上传下去,这让65岁的屈延年甚是欣慰。他告诉记者:“在宝城村,高跷的传承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踩高跷是我们村民文化娱乐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屈延年曾也是村里出了名的高跷演员,如今自己年龄大了,便从台前转到幕后,在女子高跷队担任起了鼓手。在他的鼓声中,宝城村的高跷队声名远扬,越舞越红火。(完)

  我们还创新教育引导方式。近3年共举办7次建华课堂,积极推进培训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会内外广泛交流互动。

  类器官,即是指它类似于组织器官。类器官是一种在体外环境下培育而成的具备三维结构的微器官,它取自于体内器官组织,在体外通过特殊的培养技术实现与真实组织器官的高度相似性,并能部分模拟真实器官的生理功能,能准确地模拟肿瘤内部环境以及对于药物的真实反应,是体外肿瘤研究及试药的模型。

  但是,摩根士丹利、高盛、瑞信、瑞银、贝莱德、花旗等知名金融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认为优化调整防疫政策有助于中国经济更快恢复。

  原创说唱歌曲《坐着高铁去看海》由云南著名词作家蒋明初、青年作曲家岳少鹏创作,云南流行音乐制作人郭烜宇编曲,国家一级作曲家万里作为音乐指导。云南著名女歌手邓国清、潘薇羽、说唱歌手明新杰联袂演唱,在中老铁路动车中实景拍摄MV。歌曲通过中国风演唱混搭说唱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一市三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他说。

  18日晚间首期“2023年寒假生活指导”节目中,6位老师和家长给出建议和启发,助力家长陪伴孩子共同合理做好寒假规划,锻炼孩子自主管理能力、培养自我负责意识,共度难忘的快乐假期时光。

竺德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