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快迈向造船强国

来源: 中华网
2024-06-09 22:19:03

  中国加快迈向造 船强国(专家解读)

  日本“交通新闻”网站报道称,中国作为商船的世界级工厂的地位逐渐稳固。报道显示,2022年造船完工量的国际市场份额,中国占47.3%。

  据马来西亚《星报》报道,2023年前8个月,中国船舶工业产量、新订单和持有订单均强劲增长。2023年1—8月,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的49%,手持订单量占全球总量的53.9%。

  当前,中国船舶制造业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呈现一系列新进展、新变化:首先,高端装备建造取得突破,船海产品全谱系发展。2023年11月,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交付,标志着中国已形成船海产品全谱系总装建造能力。2024年1月,“爱达·魔都号”顺利完成商业首航,中国国产大邮轮逐渐驶向大海。

  其二,市场环境呈现有利变化,船企效益明显改善。2023年,主要船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同时,船价、钢价、汇率等影响企业效益的市场环境均呈现有利变化。2023年,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主营收入利润率达到4.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

  其三,重点船配产品不断提升,新能源装备取得新突破。重点船配产品装备实现交付。船用甲醇燃料、氨燃料供给系统获得批量订单;首台船用中速大功率氨燃料发动机点火成功;全球首台套船用甲醇双燃料锅炉获得了型式认可证书和产品证书。

  中国船舶业取得积极进展,得益于多方面因素。首先,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建立了集研发、设计、建造、配套、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有力支撑国际航运、对外贸易、海洋经济发展。自主设计建造的主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产业集群在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初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造船基地的空间布局,涌现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专业化配套企业。

  其次,新船订单结构不断优化,积极适应绿色低碳化转型。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中国有14种船型新接订单位居全球首位,其中,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和汽车运输船新接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9.6%、72.1%、47.8%和82.7%。绿色船舶订单快速增长,零碳船舶订单取得突破,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57%,实现了对主流船型的全覆盖。全球最大700箱纯电动力集装箱船、全球最大5400马力纯电拖轮、国内首艘500千瓦氢燃料电池动力船等研制完成并投入使用。

  中国船舶业稳步发展,为世界带来积极影响。一方面,中国船舶业能提供满足国际市场要求的全谱系船舶产品;另一方面,中国船舶业能为国际航运业提供低碳、零碳等多维度的解决方案,包括新造船、修改装船舶、新型船用环保设备及服务等。此外,中国船舶业能为世界海上油气能源及海洋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提供钻采、生产以及运维等一流海工装备。

  未来,中国船舶行业可进一步落实船舶行业发展规划,巩固优势,分类施策。坚持智能绿色和高质量发展方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动中国向造船强国迈进。

  (林子涵 吴 约采访整理)

  提出上述目标,浙江底气、动力何在?

  “随着赴泰国的国际航班慢慢恢复,加上泰国对于中国公民入境持友好态度,泰国可能会成为春节期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吴丽云说道。

  当日,扬州市科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题通报2022年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工作推进情况。王友芳说,2022年,扬州产业科创名城建设聚焦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型企业招引培育、科创载体平台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宜创生态环境打造等重点工作,有效促进产业科创与科创产业双向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和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分列第27位和第33位。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有望走出疫情影响,消费出现复苏。在过去三年,中国民众储蓄率增长3至5个百分点。走出疫情后,人们可以把积压的储蓄释放出来,一些前期待释放的需求也会逐步释放出来,这将成为今年消费反弹最主要的动力。

  当建设乡村博物馆的热潮在湖州大地掀起,行业专家、各路乡贤、基层干部也纷纷出谋划策,乡村民众、企业家、收藏家争相参与办馆。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乌鲁木齐1月12日电 题:屯垦新城新疆图木舒克为何屡添“绿色”招牌?

林国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