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微短剧爆火亟须完善监管

来源: 羊城派
2024-06-25 01:32:50

  本报记者 陈雪柠 袁璐

  近日,“横店一栋楼半年创作超千个微短剧”“爆款短剧编剧月入超10万”等词条频频冲上热搜,让微短剧再次受到关注,甚至成为“暴富神话”。记者调查发现,在流量与收益井喷式增长的同时,微短剧内容粗糙、运营乱象等问题不容忽视。

  部分短剧内容低俗当卖点

  以爆款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据公开数据,这部每集约两分钟、共82集的微短剧,在抖音上的话题播放量已经超过4亿次,上线首日充值超过2000万元。

  然而,在流量与收益狂飙的同时,微短剧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很多剧宣传的时候用‘擦边’内容吸引人,真是辣眼睛,最怕孩子刷手机的时候看见。”不少家长很是担忧。记者在多家平台上搜索看到,在内容上,部分微短剧的确存在低俗、庸俗、擦边的现象,情节经常围绕着豪门复仇、霸总娇妻、黑道斗殴等展开。尤其是在自媒体推广中,这些镜头往往作为“卖点”被截取为“高光”片段,令不少人感到不适。

  行业“暴富神话”水分不小

  “一周拍完、一个月上线、一部实现财富自由。”微短剧的“暴富神话”屡次登上热搜,吸引各路资本和人马涌入。

  微短剧真的这么赚钱吗?

  “收入和利润是两回事。”记者与多位行业人士交流发现,微短剧行业对外收入数字亮眼,但商业模式并不健康,主要依靠购买流量增加曝光度,即行业内所说的“投流”,以此吸引观众付费订阅。

  据从业人员透露,项目付给平台的投流成本往往占到收入80%甚至更高,平均拍摄成本也从去年的10万元至30万元,涨到了今年的30万元至60万元甚至更多。“一部微短剧‘爆了’的标志是充值过千万元,但往往也意味着投流近千万。”该从业人员表示,除去剧本、平台抽佣等成本后,真正赚钱的短剧比例很小。

  “随着入局者变多,竞价广告让投流价格跟着飙升,有的短剧甚至是边拍边投广告,吸引用户充值后再滚动投流。”有制作方表示,一部40万元成本的短剧,按业内约定5%的分成比例,充值需达到800万元,才算保本。

  “几百万元赔在广告费上,其实观众留存率极低,但不投流就没人充值。”去年7月,桂桂(化名)从某大型在线视频平台辞职,投身微短剧创业,却发现对早期短剧创业者来说,几乎“九死一生”。“几十万元流量费投进去,连个水花都不会有。”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微短剧“点石成金”的“暴富神话”,实则水分不小。

  充值乱象丛生退款难

  与长视频不同,大量微短剧采用的是付费订阅的模式,类似于网上连载的小说、漫画。这类剧集需付费观看,而且价格不菲。

  记者在一家平台的“微剧吧”小程序中看到,多数剧集只能免费试看前几集,后续需充值虚拟货币“看点”才能解锁,每集需150个看点,消费者可充值9.9元至199元不等来获取看点。以一部93集的剧为例,付费集数为78集,折算后需充值99.9元才能全部看完。

  让人担心的是,这些微短剧平台仅依托于小程序运营,一旦跑路,消费者想要追回充值金额十分困难。

  “当时充值的时候说是年卡,没用几个月彻底找不着了。”市民小温的转账记录显示,他在一款小程序中曾充值了365元,后来小程序无法使用,至今未能退款。

  在业内看来,与传统的影视剧行业相比,微短剧缺少收费规范及行业标准,也缺少透明的定价机制和市场监督,使得这一行业正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对新业态的监管仍待继续完善。

  专家观点

  加强思想立意

  促行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微短剧成为多位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认为,微短剧部分内容制作粗糙,需要加强思想立意,真正让观众喜闻乐见。

新华社对外部

  在修史兴文方面,注重发掘宣传甘肃的历史文化,研究出版了红色南梁历史、故事、精神三本专著,“填补了党史研究的一段空白”;完成了国家重大社科项目“秦历史文化研究”,召开秦文化与中华文明探源学术研讨会,《秦统一六国的文化原因》专著已由人民出版社发行、《秦起西垂》论文集也已出版。为弘扬甘肃优秀历史文化,先后编辑出版11册《人文甘肃》丛书,举办3届“一带一路”文化论坛、21次政协委员画展等活动。

  从目前发现的考古资料来看,丹江口库区旧石器时代最早的文化堆积约为距今50万年左右,其中以淅川坑南遗址群最为典型。出土石器具有明显的南北方石器加工技术相互融合的特征,即遗址中同时出现了南方粗大砾石石器加工技术和北方小型石片石器加工技术,这反映了南北过渡地带人类的迁徙和石器加工技术的交流等问题。石器多以就地取材的、磨圆度较高的河滩砾石为原料,岩性多为石英岩或脉石英,仅有少量石英砂岩和燧石。石器类型丰富,包括石锤、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钻器、锯齿刃器、砍砸器、手镐、手斧等。石器多数为片状毛坯,少量以块状、砾石为毛坯。硬锤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亦可见砸击法产品,整体上属于简单的石核—石片,即奥杜威模式(模式一)的范畴。

  打制石器是指利用石块打击而成的石核或打下的石片加工成的具有一定形状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种类。关于打制石器的分类,在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多采用西方学者剑桥考古学家格雷厄姆·克拉克(Grahame Clark)根据西欧考古材料提出的代表时间先后顺序的以下五种技术模式:

  8日0时17分许,南方航空CZ312多伦多至广州航班降落在广州白云机场,这是“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和民航局入境新政实施后全国首班落地的国际航班。

  罗健说:“这是我带徒弟练习的地方,让他们练习操控的时候就来这里。”

林宜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