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全面、公正、持久解决(和音)

来源: 直播吧
2024-06-05 05:02:44

  去年10月以来,巴以冲突剧烈升级,人民遭受沉重苦难。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郑重阐明中方立场主张,强调“战争不能再无限继续,正义也不能永久缺席,‘两国方案’更不能任意动摇”。会议发表的《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联合声明》表达中阿对加沙冲突延宕造成人道危机的深切担忧,表明双方推动加沙停火止战、确保人道救援、反对强制迁移巴勒斯坦人民、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以及在“两国方案”基础上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解决的坚定态度。巴勒斯坦外交事务国务部长法尔辛表示,这一声明有利于加强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正义事业的支持,体现了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秉持的立场。

  历史反复证明,巴以局势之所以屡陷动荡,根本原因在于联合国决议没有得到切实执行,“两国方案”基础不断被侵蚀,中东和平进程偏离正轨。只有还巴勒斯坦人民以公道,全面落实“两国方案”,才能彻底走出巴以冲突的恶性循环,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产生各种极端思潮的土壤,才能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问题的唯一现实出路,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是迈向这一目标的重要一步。中方坚定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支持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实效的国际和会。阿联酋《国民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就巴勒斯坦问题提出的主张与阿拉伯国家的立场一致,将引发中东民众的广泛共鸣。

  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国同广大阿拉伯国家保持密切沟通协作,同国际社会有关各方广泛凝聚共识,以最大的紧迫感推动全面停火止战。中方高度关注加沙人道局势,通过双多边渠道向加沙提供多批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并将继续为缓解加沙人道主义危机和战后重建提供支持和紧急人道主义援助。中方代表多次出访地区国家、出席有关国际和平会议,积极穿梭斡旋。去年11月,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当月轮值主席国,中国推动安理会通过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首份决议,发布《中国关于解决巴以冲突的立场文件》,积极推动安理会采取有意义、负责任的行动。中方积极推动巴勒斯坦各派别通过对话协商实现内部和解,坚定支持“巴人治巴”。今年以来,中方分别与埃及、阿盟秘书处、法国、阿拉伯国家等发表联合声明,为推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凝聚共识。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的阿方领导人们均高度赞赏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秉持的公道正义立场,表示愿同中方密切协作,致力于推动缓解加沙地区紧张局势和人道危机,实现巴勒斯坦人民独立建国,推动巴勒斯坦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解决。

  当前加沙地区的局势不可持续,无条件立即停火是国际共识,改善人道主义状况是当务之急。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将继续同阿拉伯国家坚定站在一起,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推动巴勒斯坦 问题早日得到全面、公正、持久解决。

  骆永昆说,实际上,菲律宾一方面想继续稳定与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加强与美国的安全合作,企图平衡菲中和菲美关系。不过,中菲关系历史上有过波折,并导致地区局势动荡,到底是谁在背后挑事,菲律宾政府应该很清楚。事实上,美国,特别是美国的军事行动和部署已严重危害地区稳定。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维护本地区以及南海的和平稳定,需要中国跟菲律宾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共同的努力,尤其是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加强沟通和协调。

  “美国欲拉菲律宾与中国对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美菲近来一系列扩大军事合作的行动表明,菲律宾正成为美国在南海和台海针对中国的重要跳板,这将导致地区局势不可避免陷入紧张。报道称,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G7外长会前访问越南,也想把越南拉入与中国对抗的前线。然而,越南人非常清楚这是美国人设下的陷阱。越南学者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称,2019年越南国防白皮书明确提出“四不”政策,即不参加军事联盟、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不允许外国在越南建立军事基地或利用越南领土来反对其他国家、在国际关系中不使用武力或威胁使用武力。“越南‘四不’明确表明了河内在外交事务中的立场。”报道称,现在除了菲律宾,东盟没有其他国家上美国的当,而美国正在打开菲律宾的“战争手提箱”。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1月报道,松下控股正在中国加快投资步伐,将在2022年至2024年三年时间里投入超过500亿日元,在中国新建或扩建10座以上家电及空调设备工厂。此次投资被视为2000年以来松下对中国家电及家居设备业务实施的最大规模投资。

  [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张悦 环球时报记者 谷棣]当中国和韩国多地4月中旬被发源于蒙古高原的沙尘暴笼罩时,又有韩国媒体不负责任地炒作“韩国是中国环境污染受害者”,这一幕自然让人想起一些韩国人近年来屡屡“归罪”中国的做法。与此同时,多家韩国和国际机构的民调均显示,韩国民众对华好感度下降,特别是一些自称“进步”的年轻人“厌华”情绪相对更强。《环球时报》“中外民间交流系列观察”栏目组就此话题深入采访后发现,部分韩国人对华心态上的变化反映出他们尚未适应中国的快速发展及随之而来的地位变化,仍固守原有利益观和优越感,这使得他们在与中国人交往时高度敏感。中韩建交今年已是第31个年头,两国之间多领域的友好合作有目共睹,但韩国民间对华认知出现偏差让双方重视两国关系发展的人士感到遗憾,并期待通过促进交流努力改变这一现状。

  据《韩民族日报》报道,在2021年的这次研讨会上,部分韩国学者认为,韩国网络空间中显露出的“厌华”情绪大体上是基于认为“中国怀有侵略韩国的野心”而形成的危机感和不安感。

  斯洛伐克智库“中欧亚洲研究中心”(CEIAS)去年进行的一项针对中韩民间关系的调查,前不久仍引发韩国《中央日报》和美国《外交学者》等媒体的关注。这项有1364名韩国成年人参与的民调结果显示,81%的韩国受访者对中国持有“负面”或“非常负面”的态度,该比例是在56个调查对象国中最高的。而2015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进行的类似调查中,对中国持否定态度的韩国人仅占37%。《外交学者》分析认为,从年龄来看,二三十岁的韩国人“厌华”情绪最强烈,而经济条件越好的韩国人“厌华”情绪越弱。

陈俊杰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