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科特估”行情?

来源: 中华网
2024-06-16 16:49:17

  来源:智通财经网

  一、短期“科特估”催化的科技成长行情有所表现,一些近期被忽视的基本面改善借势发挥。我们提示,科技成长基本面确实在底部区域,但高弹性改善的线索尚不清晰。“科特估”行情可能也要“买预期,卖兑现”。

  针对市场发酵的乐观预期,我们做三点讨论:

  1. “科特估”与“中特估”并非完全可比。“中特估”能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导向与市场审美变化相契合。市场更多从非成长因子上寻找估值提升机会。“中特估”相关板块的机构初始持仓更低,与市场资金相对力量的变化也更契合(配置类资金相对力量增强)。基本面边际改善(提升分红比例)更明确、更普遍。在这些方面,“科特估”的逻辑可能都弱于“中特估”。另外,部分投资者期待的用放宽准入,提高流动性的方式推动“科特估”,可能不符合“新国九条”对交易行为的政策导向。基于潜在政策催化交易“科特估”,可能也要“买预期,卖兑现”。

  2. 科技成长整体估值处于低位,风险回报比较高,但具体到细分结构上,高景气资产估值已经不低,低估值资产景气展望偏弱。科技成长高景气方向(典型是算力),股价也处于高位;6月以来,大基金、AI终端、汽车IT行情也有所演绎。半导体景气恢复拐点的讨论早已有之,值得注意的是半导体库存周期确实全产业链验证改善,但总体的供需格局,特别是中下游的供需格局,依然偏弱。这种库存周期和供需周期错位的情况,其实是历史上未出现的。所以,在需求侧未出现新爆款的情况下,半导体景气拐点后大概率只是弱改善。我们同样看好中期新经济总体景气改善,只是短期不宜操之过急。创投一级市场的调整期已接近3年,新创投项目定价正在趋于合理,A股科技公司在合适价格外延扩张加速的条件正在改善。耐心等待基本面改善由点及面。

  3. 从市场特征上看,短期科技股上涨市场调整,高股息反弹市场反弹。这反映出,“科特估”行情只聚焦在部分TMT细分领域中,板块和市场总体的共振偏弱,目前“科特估”还未走出“新主线”的模样。

  二、5月下旬以来,A股市 场核心交易线索是内外需改善未形成共振,基本面预期下修。结构上,市场是先回归了广义高股息投资;而后才是科技反弹,高股息补跌。高股息是主线,科技是轮动。

  三、继续强调广义高股息资产才是2024年的主线。继续建议底仓配置电力、电网设备和煤炭,有色、银行、核心白酒回调是配置机会。科技和出口链中的Alpha资产(科技:算力龙头、AI手机、汽车IT,出口链中品牌力提升的个股)值得保持配置,但板块全面机会可能要等到24Q4。

  我们依然强调,短期的宏观环境相对于24Q1并未发生根本变化。24Q1占优的广义高股息资产才是2024年的结构主线。我们建议守住那些基本面未验证明显回落的广义高股息资产。重点关注电力(电价机制改革)、传统电力设备(AI需求拉动电网投资)、煤炭,有色、银行和核心白酒,回调兑现后,仍推荐逢低做配置。“科特估”短期行情“买预期,卖兑现”,把握好交易节奏。科技和出口链中稀缺高景气的Alpha资产继续保持配置,科技中主要是算力龙头、AI手机、汽车IT,出口链中主要是品牌力提升的个股(三季度出口需求总体回落,基本面仍有韧性的个股将成为显性的出口Alpha,这批标的在2025年有望更上一层楼)。港股相对A股是高Beta,但国内基本面改善的逻辑难外推,海外货币宽松预期仍在摇摆中。港股和A股三季度可能都是震荡市。继续提示围绕着Alpha布局,重点关注港股高股息和互联网的投资机会。

  风险提示: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责任编辑:王若云

  <strong>【抗疫中 我们众志成城63】</strong>

  “刚恢复那几天我们像打了鸡血一样,但是现在一点都走不动了,嗓子也哑了。”四川乐山大佛景区的导游文月(化名)告诉第一财经,春节假期游客爆满,导游们来回上下山,又连轴解说,很多人身体都被累垮了。

  “在孩子咳嗽时,带孩子就医是最明确的选择。因为,咳嗽是很多疾病的表现,例如,呼吸道感染、感染后咳嗽、支气管异物、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只有针对病因,才能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吴珺提醒,一般来说孩子们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气道黏膜上皮完整性受到破坏,黏膜下神经末梢暴露,对各种刺激包括冷空气、烟雾的敏感性明显增高,会出现咳嗽,一般不严重,两周内基本可自愈。这时如果咳嗽不频繁,听起来没有痰音,可以暂时不用止咳药物。

  与此同时,去年受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疫情影响,人口外流的省份也有不少人回流,但今年,这部分人是否还会回到沿海,仍是个未知数。近年来随着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中西部不少地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沿海的收入差距缩小,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返乡创业、就业。

  跨国企业纷纷看好,工厂产线开足马力,彰显中国经济的良好势头。近期,国际组织和国际投资机构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因疫情被抑制的消费力和投资活动复苏将支撑全球需求。彭博社则说,中国可以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国内需求驱动复苏的故事。“我国物质基础雄厚、市场优势明显、新动能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开放红利持续释放、宏观调控经验丰富,2023年经济一定会整体好转。”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表示。

  四是公共服务合作不断加强。北京中小学、幼儿园与北三县14所学校合作办学,可新增小学和初中学位2000余个。39家北京医疗机构与北三县开展技术帮扶、远程诊疗、专家坐诊等合作,北京朝阳医院、友谊医院等4家市属医院对口支持三河市的燕达医院成为三甲综合医院,北三县21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实现京津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曹智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