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通院专家:人才培养激活企业数字化转型,实际应用成关键

来源: 新闻报刊
2024-06-02 12:56:36

  中国正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在数字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其背后 都离不开人才支撑,当前数字人才培育已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

  在政策层面,国家已显示出重视。今年4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发布《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旨在发挥数字人才支撑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数字人才的缺口仍较大。据测算,我国数字化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左右,且仍在不断扩大,大量数字化、智能化的岗位涌现,对数字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梅杰同样关注到了这一趋势,他提到,在五年前企业可能会认为数字化是IT部门中十几个人的事,但现在大部分企业会要求企业管理者及业务骨干都具备数字化能力。据他观察,企业数字化人才的比例从原来的10%,到现在变成40%或50%甚至更高。

  不过他亦指出,当前企业在培养数字化人才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员工学习数字化技术之后如何具体应用并有实际产出,这也是数字化工具在企业中落地产生价值的过程。

  对此,梅杰认为可以借助“杨三角”理论来帮助理解企业如何更高效培养数字化人才。该理论模型由员工思维、员工能力、员工治理三方面组成,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领域,员工思维可代表是否具有学习数字化技术的意愿,员工能力意味着是否具有数字化能力,员工治理则代表企业是否能提供数字化平台让员工发挥所长。

  借助这一模型,梅杰建议,企业在培养数字化人才时首先需要激发员工的数字化学习意愿,同时配置合理的企业员工能力建设计划,并借助数据工具平台降低员工的学习门槛和时间周期。

  第二环是通过旧址到新村的实景展示、“跨越路”等,让游客感受脱贫攻坚给彝区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27/513112569.jpg" alt="" />

  “新春走基层文化进万家”闽剧惠民演出活动的开展,让珠洋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乡亲们听说有来自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闽剧演出,早早来到剧场等候,还有不少自带小板凳前来,冬日的寒冷无法阻挡乡亲们看戏的高涨热情。大戏未开,演出现场就已满满当当,热闹非凡。

  正月初二(1月23日)开始,篁岭古村重启大型游动性观赏灯彩——板龙灯大戏。游客在领略非遗之美的同时,感受赣风徽韵独有的年味儿。

  产品创新还带动了海外市场的增长。刘守俊介绍说:“原来是国外客商发来图张,他们需要什么,我们照着生产什么。”但这些年国内花炮企业创新迭代的速度很快,特别是小型烟花品种丰富,变成了“我们有什么,他们选什么”。在东南亚等地区,甚至连产品外包装图案都是跟随国内潮流。

  这几天,展恩彬有点着急上火,每天各方催促的电话,让他感到压力不小。由于近期赞比西河水位下降,津巴布韦卡里巴水电站发电量减少,加上一些热电站的老化和故障,津巴布韦民众每天都面临十几个小时的停电。一时间,津巴布韦全国的目光都投向了即将并网发电的旺吉电站扩建项目。

伍明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