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少年活佛参学团北京行:在清代藏传佛教皇家寺院知古鉴今

来源: 中国汽车报
2024-06-13 15:21:12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 题:西藏少年活佛参学团北京行:在清代藏传佛教皇家寺院知古鉴今

  中新社记者 刘玥晴

  “原来北京也有藏传佛教寺院,我们一看到就感觉非常熟悉。”来自西藏佛学院少年活佛班的洛桑克珠在北京西黄寺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说。

  近日,西藏少年活佛参学团结束上海行程来到北京,在金刚杵、法铃、鼗鼓的音韵中,听见清代藏传佛教皇家寺院文化的历史回响。

  白塔映袈裟,诵经声朗朗,少年活佛们围绕西黄寺清净化城塔,仔细欣赏塔壁上雕刻精美的“佛本生传”。多吉洛追回忆起家乡昌都格龙寺的白塔,“虽然没有这么高大,但也很漂亮”。

  清净化城塔为六世班禅衣冠塔。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政教主要领袖六世班禅至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庆贺乾隆七十大寿后抵京,驻锡西黄寺,并在寺内讲经说法。班禅大师因病圆寂于该寺后,乾隆下旨拨内帑修建清净化城塔以纪念其功德。

  “那时候没有火车和飞机,到北京要走多久?”当年,六世班禅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出发,东渡通天河、黄河,翻越雪山,穿过戈壁,历时一年多才抵达京城。得到解答的少年活佛们双手合十,对班禅大师表达敬仰和怀念。

  除西黄寺外,六世班禅在京城礼佛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即是规模宏大的雍和宫。

  从辇道走向雍和门,黄瓦红墙渐渐清晰,燃香的味道愈发浓厚。少年活佛们通过讲解知晓,雍和宫初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雍正三年(1725年)改建为行宫,乾隆九年(1744年)又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寺内班禅楼为六世班禅进京时的休息之所。

  九龙镶边的“雍和宫”匾额上有满、汉、藏、蒙四体文字,熟悉的藏文令向巴克珠感到激动。他在弥勒佛像前有感而发:“我们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同时保持乐观的态度,就像祖国对待藏传佛教一样。”

  此行中,悟性极高的少年活佛们已对知古鉴今有所参悟。

  走近北京西藏文化博物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吸引着大家的目光。对公元13世纪以来活佛转世的宗教仪轨,以及如今系统、完整的活佛转世制度有了更深的认识后,向巴克珠说,“我们会以历代高 僧大德为榜样,担起责任来,不断进取。”

  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13岁的旦增占江首次读到梵文书籍,对院内藏式风格、典藏云集的图书馆充满好奇,在一个个书架前驻足浏览、翻阅经文。

  了解到该佛学院是藏传佛教三级学衔制度实施单位之一,是唯一具有“拓然巴”高级学衔授予资格的全日制藏传佛教高等院校,培养了众多高僧大德,多位少年活佛表示,将继续精进修行,“希望以后有机会到这里学习,用佛法智慧帮助更多人”。(完)

  儋州是海南西部中心城市,洋浦经济开发区是海南自贸港政策压力测试区和自贸港建设“样板间”。海南省去年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打造海南自贸港区域发展“第三极”。

  ——货币政策加大向民营企业的倾斜力度,保持信贷总量有效增长,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他们在相遇:人间美好,莫过于久别重逢

  成都东站西广场的花坛边,部分候车人在这里透透气、抽支烟。55岁的葛文巨,和老乡们比起来,行李特别多。除了必要的随身行李外,多了一个蛇皮口袋——装着5棵小树苗。

  目前,我国65岁老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4.2%。对许多人来说,如何养老成了必须要面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养老”也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和热议话题。

  在建设暖屋时,不用增设取暖设备,将石墨烯暖岩板挂置墙壁即可,通电后30分钟便可达到最大功率。“使用场景比较灵活,用时再打开开关,升温快,能耗也比供暖设施低。“建设方负责人说。

赖妙祯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