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搬走”到“再回来”,甘肃民勤沙海“梭梭苗”甘守家园

来源: 光明网
2024-06-16 23:01:29

  中新网兰州6月16日电 (记者 冯志军)“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大风一起不见家,一茬庄稼种三遍”……30多年前,逐年恶化的生态环境,使得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人家门口的好日子,被一场场风沙越刮越穷。面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绝望,当地很多民众被迫远走他乡,十几岁的姜莉玲同样在心中嘀咕“想搬走”。

  时光荏苒,彼时想要逃离的姜莉玲不仅没有走,而是自称“梭梭苗”扎根沙海25载。多年来,她同千千万万治沙人一道,在沙海里栽下一棵棵梭梭苗(一棵苗木可固沙10平方米),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相比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家乡的环境越来越绿、越来越美,在一年又一年风沙中摸爬滚打,姜莉玲的脸和手变得黝黑、粗糙。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县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北部,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生态区位极其重要,这片小小的绿洲,以一己之力阻挡着两大沙漠的合拢。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民勤,湖水清澈、水草丰美,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富庶之地。但随着人口增长,开荒打井,石羊河上游来水减少,民勤生态环境曾经逐年恶化,最严重时荒漠化面积超过90%。

  “我清晰记得,14岁那年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一道黑色的风墙,打破原本晴朗的天空,从远处呼啸而来。我们拼命往家跑,但风沙速度比我们更快,转眼黑色风暴淹没了我们。”现为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的姜莉玲回忆说,后来才知道,1993年5月5日那场特大强沙尘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

  “那时我也问过父亲,我们家啥时也搬走?抽着旱烟的父亲过了许久低声说,‘还能搬到哪里去,这就是我们的家呀!’”父亲的话就像一根沙枣刺,扎在姜莉玲心上生疼。中考时经过深思熟虑,姜莉玲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主动申请到乡镇上的林业站工作,成为一名治沙人。

  翻地、施肥、育苗、浇水......治沙看似和农活没什么两样,但要求更精细,费心又费力,过敏体质的姜莉玲不得不经常接触化肥农药、林木花粉,三天两头就出现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严重时还曾住院治疗。

  姜莉玲说,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30多天,每天要徒步行走20多公里巡回作业,天气好的时候还能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只能凉水泡馒头,半夜经常被冻醒,满头满脸都是沙子,还得提防帐篷被大风吹翻。时 不时还有小猫一样大的沙鼠,钻进帐篷“串门”,湿漉漉的令人毛骨悚

  退耕还林是林草工作的“重头戏”,也是难啃的“硬骨头”。姜莉玲说,在推进过程中,时有个别村民不理解不支持,需要反复进村入社、走门串户,耐心细致做思想工作。有的村子没被列入退耕还林范围,村民又焦急万分,需要通过一次次调研不断向上反映民众呼声,争取项目补助。

  退耕还林和防沙治沙,需要不断探索新技术,姜莉玲和同事们建起了500亩试验示范基地。依靠科技进步,他们把防沙治沙变为治沙用沙。通过观摩学习和反复请教专家,他们指导村民学习接种技术,建成沙产业基地4600多亩。

  姜莉玲说,这项技术给沙漠前沿的村子每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沙产业基地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带动民勤县发展肉苁蓉产业6万多亩。

  “孩子年幼时,我常常一头扎在沙漠里,三四十天回不了家。但看到栽下的梭梭苗茁壮成长,觉得那也是我的孩子,能让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的下一代生活得更好,让家乡变得更美!”姜莉玲说。

  如今的民勤,昔日沙海的“老虎口”绿树成林、郁郁葱葱;曾经干涸的青土湖碧波荡漾、水鸟啾啾……正如姜莉玲一样,一代代治沙人,像成片的梭梭林傲然挺立,守护着家园。(完)

  九价HPV疫苗方面,红星资本局不完全统计,万泰生物、沃森生物、瑞科生物、康乐卫士的HPV九价疫苗均已进入Ⅲ期临床研究阶段。

  “第一次巡查湖区线路时我就吃了亏,现在后备箱里总放着备用鞋。”薛龙笑着回忆:“那是夏天,我还特意穿了雨鞋,但却低估了水和淤泥的深度,一脚下去湖水灌满了整个鞋子,双脚陷在淤泥里拔不出来,幸得同事们的接应才狼狈上岸。”

  探索建立既体现中国立场观点和价值观念又为外国受众理解和接受的对外话语体系,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70周年贺信精神的必要之举。为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近年开设的特稿专栏《东西问》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三兔共耳”的东西融通性,与“东西问”的旨趣若合符契。挖掘这类跨越东西的符号,过好文明交流之“桥”,是创新话语表达的一条有效路径。

  但乌克兰议会国家安全、国防和情报委员会成员维尼斯拉夫斯基则认为,基辅不会保证,针对俄罗斯目标不使用西方技术装备。

  出发没多久,队员们的睫毛上、帽子边便镶上了晶莹的冰挂,就连“巴特尔”的鼻孔周围都挂了霜。

  新闻是发现信息、传播信息的学问,真实和准确是其生命线,最忌闭塞一隅,偏听偏言。接好“天光”与“地气”,扩展信源、耳听八方,做到兼听之明,“三兔共耳”直观提示了做好新闻工作多信源的世界观,也点出了实现“多闻”的方法论。(完)

杨侑伟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