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职业农民“留学”陕西寻合作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11 09:09:51

  【中亚专线】中亚职业农民“留学”陕西寻合作

  中新社陕西渭南12月27日电 题:中亚职业农民“留学”陕西寻合作

  作者 杨英琦

  在准备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前一刻,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科技学院院长杨世选被一摞刚交齐的作业吸引。翻着写满工整俄语的作业纸,他转身向翻译迫不及待道:“先翻译几份让我看看,他们在这都学到了什么,接下来还想学什么?”

  12月的陕西渭南,田间地头、养殖场、博物馆先后出现了20名来自中亚的职业农民。在各个“教室”,他们正接受畜牧业、种植业、中国农耕文化等系列主题课程的培训。杨世选收到的20份俄语作业,将“宣布”此次培训效果到底如何,但他并不忐忑。

  “拥有二维码的葡萄树、现代化的乳制品加工流程、清甜可口的苹果……”谈起近日见闻,乌兹别克斯坦育种专家安瓦尔滔滔不绝。他曾认为自己对中国农业有所了解,如今却发现知之甚少,想了解“再多、更多些”。从奶山羊养殖、棉花种植到育种技术、智慧农业,安瓦尔的“学习计划”满满当当,“我希望将两国的经验与技术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智慧”。

  教室里的讨论声还在继续,农场主扎法尔匆匆跑出来找到老师,当着记者面,他打开翻译器与手机相册急切表示,自己在渭南当地发现了和他家农场同品种的绿豆,“我想出口绿豆到中国,我想和你们合作,我还想把绿豆卖向全世界”。

  “除了农业领域词汇,‘进口’‘出口’是我们翻译的高频词。”俄语翻译王晓妮每天与中亚学员相处近十小时,她告诉记者,扎法尔几乎在每个实践基地都要留联系方式,期待达成合作。“其他学员也对看到的各种中国农产品很感兴趣,进出口是他们除了学习外最兴奋的话题。”

  杨世选介绍,为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深化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农业交流与合作,“2023年中亚五国职业农民培训班”应运而生。“我们调研对方所需、发挥自身优势,培训内容包含各类技术与文化主题,并格外关注 知识的实用性,是希望做到授之以渔,发挥交流与合作的最大可能性。”

  除专业技术外,中国的茶文化、中医药文化、农耕文化也是中亚学员们此行的“必修课”。“我希望他们能从多方面加深对我们的了解,用文化拉近彼此的距离。”杨世选表示,随着学员们日益活跃,语言早已不是交流的主要障碍,“‘收获很大’‘中国人很友善’是我听到最多的表达”。

  渭南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位于黄河中游,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中国西北地区最优农业生态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此地与中亚国家在农业领域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互补性。

  “我所经营的农场里种植小麦、葡萄、豌豆,还养羊。培训内容均有涉及,回去后我将尝试把节水、滴灌、温室栽培等技术运用到农场里。”乌兹别克斯坦学员贾苏尔告诉记者,他们经历了层层选拔和考试才获得培训名额,因此也承担着重要任务:“我们将把在这里学到的各领域知识技术带回国,传授给更多农场主。”(完)

  <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如放在整个宇宙的背景下看待人类的处境,天、地、人相互联系,是否超越了地域界限,这能否启迪人类作为宇宙进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肩负关怀自然的责任?</strong>

  为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开发建设,巴南区先后成立了巴南经济园区公司(2022年7月更名为巴南数智产业园公司)、巴南公路公司等多个国有平台公司。这些公司肩负着融资建设、招商引资、土地开发整治等重要职能。但有的国有平台公司管理人员却不顾设立初衷,把国有平台公司当成私人领地,大搞权钱交易,严重污染了国有平台公司政治生态。尤其是巴南经济园区公司因管理人员收受融资回扣,违规推高融资综合成本,不但不能助推企业项目顺利落地,反而吃拿卡要,严重阻碍区域招商引资、项目实施等工作,成为区域性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浓缩了中华文明鼎盛时期的精华。

  各界“大咖”进校园

  在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方面,左权县加强本土农村专业人才培育,让一批有号召力的“带头人”、懂技术的“土专家”、善耕作的“田秀才”扎根农村,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业人才队伍。

  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加强教育和疏导

王轩豪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