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揭示长江下游近4000年文明

来源: 潇湘名医
2024-06-07 09:39:24

  中新网合肥4月7日电 (记者 张俊)猪尊、牛尊、玉璜……4000余件精美的文物横跨近4000年时间。近日,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记者走进考古遗址现场,实地探访长江下游地区近4000年的文明演进。

  磨盘山遗址位于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1970年,在开掘河道的过程中被意外发现。2015年至2023年,南京大学联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磨盘山遗址先后开展了三次系统性发掘,发掘面积共1625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夏商和西周-春秋时期的连续文化堆积,证实该遗址是一处连续使用近4000年的区域中心性聚落。

  南京大学副教授、磨盘山遗址考古负责人赵东升表示,良渚文明并非孤立产生,而是受到了多种域外文化的影响。他说,皖东南地区作为周边文化进入良渚古国腹地的必经通道,在这里发现的文化交融证据表明,从马家浜文化晚期到崧泽时代,这种交融越来越频繁,为后来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基础。

  在磨盘山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出土了一些独特的文物,如鱼尊、猪尊、牛尊等,这些文物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居民的生活状态和审美趣味。同时,大量的网坠、陶觽、石制农业工具以及水稻、菱角、芡实等植物遗存和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的发现,揭示了古人多元化的生计方式。

  磨盘山遗址还出土了较多玉器,可见器形有玦、璜、坠、环、纽扣等,大部分玉器均有重复利用的现象,有的断为几截仍钻孔缀合使用,表明玉器可能是作为珍贵的物品而使用。

  赵东升表示,磨盘山遗址出土的文物显示,当地居民生活富足,经济以渔业为主,同时兼有种植、畜牧、采集和狩猎等多种生活方式。这些生活方式的多样性,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成就和生活情调上。

  磨盘山遗址的重要性在于其“三个关键”:关键时间、关键地域和关键内涵。赵东升表示,该遗址是皖东南地区迄今发现的先秦时期保存较为完好、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谱系明确的代表性遗址,为理解长江下游地区近4000年的文明演进提供了深刻的学术启示。

  目前,磨盘山遗址已正式启动了第4次考古发掘。赵东升介绍,未来,考古团队计划加快对已发掘资料的整理和研究,继续对遗址进行补充发掘,加强文物的活化利用,通过修 复、展示和教育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完)

  小七孔镇新街村距离小七孔景区800米,全村1833人中劳动力有1185人,从事旅游业的就有839人,占比高达70.8%。村支书何国芳说,新街村过去是深度贫困村,不通水、不通电,如今依托良好生态,通过打造精品民宿,村民的“旅游饭”越吃越香。

  站在“大结局”处,才能真正理解《狂飙》赢在何处。

  不久前,团队联合重庆市地质矿产研究院、重庆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9家川渝地区单位,组建创新联合体,实现了边坡雷达规模化应用,目前在川渝地区建成示范监测点6处。

  4G、5G手机信号早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当前全球仍有近30亿人没有接入互联网,占全球人口近四成。中国一些偏远地区也存在覆盖盲区,部分深山、沙漠、戈壁无人区等没有手机信号。

  应看到,“湘桂黔边区刑侦工作协作会”是伴随严峻的边界治安形势、落后的打击犯罪手段而生,也必将随着社会治理更加有效、打击犯罪手段更加丰富而逐步淡出视野。

  对于自己第一次独立出门“说春”,封青海坦言,“刚开始内心比较紧张和忐忑,但看到主人家热情相迎后慢慢就放开了,他们很高兴也很惊讶会有这么年轻的‘春官’来家里说春。”

羊淑玲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