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将饱和潜水员称为“深海中的航天员”?

来源: 顶端新闻
2024-06-23 07:18:24

  中新社三亚6月22日电 题:为何将饱和潜水员称为“深海中的航天员”?

  中新社记者 李纯

  在中国海军某型援潜救生船上,有一处“油罐”一般的加压舱。通过为这个密闭“舱室”增加气压,舱内潜水员体内的混合气体逐渐增至饱和状态,待体内压力与目标深度的海水压力平衡后,再通过潜水钟转运至深海作业。这种方式被称为饱和潜水。

  “饱和潜水是目前潜水员大深度、长时间水下作业的唯一手段。”解放军南部战区海军某支队潜水员陈灿告诉中新社记者,饱和潜水不受作业时长限制,潜水员往往会在加压舱内居住多日,就像航天员居住在空间站里一样。饱和潜水员也因此被称为“深海中的航天员”。

  “随着压力增加,舱内的气体密度变大,感觉空气越来越黏稠,好像用手一扇就能看到空气的流动。”潜水员杨和福回忆说,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左边肩背关节突然疼了,一段时间后才消失”。对于他们来说,需要闯过的第一道难关便是加压的过程。

  加压舱内的生活什么样?高压环境下,潜水员的关节会有明显疼痛,舱室内的空气湿度也会升高。陈灿说,就连食物也会因为压力变得“粘牙”,在相当于水下100米深度的压力下,“米饭变得像年糕一样”。

  生活在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加压舱内的所有问题都要靠潜水员们自己解决,包括设施装备的维修。“舱里那个风机,我们都拆了好多遍了,”杨和福说,“都是我们带着工具进舱自己修理,别人也没办法进来帮你。”

  其实,加压舱内的生活还是很规律的。潜水员每日按时起居、整理内务、打扫卫生,还有时间看书、锻炼,写写心得体会;生活设施也配备齐全,不仅能洗澡,还有投影仪可以看电影。但是长时间生活在密闭狭小的空间中,潜水员们既要适应身体上的压力,更要应对心理上的“压力”。

  “刚开始还好,待个七八天,心里面还是会烦躁。”在今年四月的一次饱和潜水训练中,陈灿与战友们在加压舱里居住了14天。“到第十三天,我就已经不怎么想说话了。”

  说起饱和潜水员的必备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两位受访潜水员都谈到 的话题。“饱和潜水员需要良好的心理抗压能力,要学会心理调节,克服急躁、抑郁等等负面情绪。”

  也是在这次训练期间,援潜救生船突然接到打捞倾覆渔船的任务,立即“由训转战”奔赴失事海域。包括陈灿、杨和福在内的数名饱和潜水员在尚未完全减压的情况下,再次加压至目标深度,在未知海域连续数日潜水作业,创下了中国军队使用饱和潜水实施搜救的先例。

  如今,受访的两位潜水员都已走上指挥岗位。杨和福对记者说,以前只需要了解“怎么下水”就够了,但现在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思考问题也要更全面,在保证潜水员安全的同时更好地完成任务,在边学边教的过程中提升队伍的整体能力。

  对于未来中国海军饱和潜水的发展,陈灿也有自己的思考:一方面,需要培养更多的饱和潜水员,不断突破极限,形成更大深度的水下救援能力;另一方面,饱和潜水系统十分复杂,还需要更多的保障人员,为中国海军的饱和潜水事业发展保驾护航。(完)

  “这条走廊是一条没有边界的走廊,它是个载体,甚至是一种理念和情感,承载着余杭厚重的文化。它是一条流淌历史的走廊,有良渚遗韵、别样宋韵,也有现代味、数字味,是不同阶段文化延绵不绝、从探源到展望的文化集成带。它是一条开放包容的走廊,可以是上升到全市甚至全省层面的文化大走廊。”有关人士认为。

  科技部研究制定了2023年党组一号文件,指导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加强前瞻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组织科研,推动创新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三是提升基础研究原创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统筹部署需求导向和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加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建设。四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完善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机制。五是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强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关系,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为方便陕南旅客前往西安过元旦,汉中、宁强南车站今日加开始发至西安北、大荔方向动车组列车3对。同时,实时监控客流变化情况,客流较大时及时增开安检、验票通道,减少旅客排队等候时间;增开老年人、学生专用窗口,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绿色通道和爱心帮扶。此外,结合汉中地域文化特色,汉中车站大力推行“汉车行·汉水情”亲情服务。

  金秋,收获深耕细作的累累硕果——

  <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吉林珲春1月1日电 (记者 郭佳)2023年1月1日清晨,随着防川景区龙虎阁上的一阵欢呼声,中国边境小城珲春迎来新年第一缕曙光。人们在祈福墙前,真诚地写下新年愿望,祈愿美好未来。

  第2057列中欧班列(齐鲁号)是于2022年12月31日由济南董家镇站出发的。该班列满载风力发电组件、轮胎、矿山设备等货物,货值300余万美元,将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发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

吴进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