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保险聚合力 猪业兴旺有保障

来源: 台海网
2024-06-24 10:39:26

联仁健康首席技术官杨伟栋:希望未来两到三年将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事业推上新台阶茄子视频下载软件app破解版下载,

  记者 乔林生

  养殖风险大 “保险+期货”来帮忙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养殖业是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老百姓餐桌上肉类的供应,而且也是各级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普兰店区地处辽东半岛南部,生猪养殖模式以自繁自养为主,全区生猪存栏量占大连市的三分之一,在当地生猪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并连续15年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稳定生猪养殖利润、维护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是推动普兰店区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但如何化解生猪养殖风险,尤其是养殖成本波动幅度大、生猪价格涨跌快等问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养殖户急需合适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锁定养殖成本。

  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响应服务“三农”的号召,在大商所的支持下,安粮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安粮期货)联手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市分公司,在普兰店区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饲料养殖专项项目,即2023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辽宁省普兰店区生猪饲料项目,为44名养殖户提供生猪饲料价格保险,合计保障生猪4万头。保险产品到期时,实现赔付336.59万元,扣除自缴保费成本后,期现综合头寸亏损降低了70.73%,成功帮助养殖户稳定了经营收入,助力普兰店区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安粮期货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安粮期货联合相关保险机构合力开发生猪价格保险、饲料价格保险和养殖利润保险等多种养殖类的“保险+期货”产品,力求为各地养殖户提供“菜单式”服务,养殖户在投保时可以根据自身养殖实际和行业情况,选择合适的产品来保障养殖利润。2023年,该公司在总结往年项目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普兰店当地生猪产业的新形势,在项目模式、产品方案和费率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创新出“保险+期货+N”模式,延伸“保险+期货”服务链条,最大程度解决养殖户的痛点,获得了养殖户的高度认可,养殖户积极参与投保。

  据记者了解,经过多年推广和完善,“保险+期货”项目的保费来源已逐步实现向“多方共担”的升级,各界认可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在2023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饲料养殖专项项目的保费构成中,财政补贴比例和农户自缴比例总和有了大幅提升,这意味着近年来“保险+期货”项目良好的效果已激发了地方财政、农户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项目效果好  相关各方齐点赞

  自2021年起,安粮期货连续3年在普兰店区开展生猪饲料“保险+期货”项目,过往两年的项目惠及66名养殖大户,合计覆盖超过10万头生猪,实现赔付250余万元。在此过程中,安粮期货深刻认识到,项目深入推进并非一日之功,只有深耕服务对象需求,培养服务对象参保意识,打好群众基础,才有可能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植入农业生产工作中去,从而助力产业振兴。

  “辽宁省普兰店区生猪饲料项目为44名养殖户各自200~9980头不等的生猪所需饲料投保。对养殖大户来说,其饲料需求量更大,大连市财政20%的保费补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积极参与项目的意愿与自有资金紧张之间的矛盾。”安粮期货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大连市财政已连续多年发布诸如养殖业期货价格保险项目的补贴政策指南,体现了当地政府探索建立具有大连市特色的农业保险保障体系的决心和能力。

  “保险+期货”良好的风险管理效果也让养殖户坚定了继续投保的信心。邵传军告诉记者:“现在每年过完春节后,我就向保险公司打听项目情况,想尽早投上保。等到保险一到期,用不了多久赔付款就到账了,我们资金流转速度快了,养猪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据记者了解,“保险+期货”诸多项目持续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得到了大连市政府及相关监管机构的高度肯定。大连证监局相关负责人此前赴普兰店区调研时表示,“保险+期货”模式利用市场化手段,在保障农民基本收入的同时,利用期货市场对农产品价格风险进行管理和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继续推广。辖区机构要充分利用大商所的项目支持政策,积极推动“保险+期货”项目在大连落地,并不断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质量,以专业优势助力农户稳收增益,持续提升服务的深度、广度、精度和“温度”,为大连农业高质量发展保“价”护航。

  安粮期货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标准化产品+“菜单式”服务,可以打出风险管理“组合拳”。另外,让投保人充分理解保险条款是项目成功开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保险产品的设计应在具有较好保障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单明了。针对养殖户不同类型的风险管理需求,安粮期货将细化多元化、个性化服务,力求提升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助力普兰店区生猪产业乃至我国众多农业产业兴旺发达。

  期货日报:2023年“大商所农保计划”系列报道之六——地方财政支持撬动项目落地开花 “猪保险”为广西养殖户系上“安全带”

  记者 韩乐

  2023随着农产品期现结合的不断深化,“保险+期货”项目模式日益成熟,也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全国生猪产业的主产区,已连续两年统筹推进“保险+期货”试点业务,旨在通过创新运用金融政策工具,发挥财政金融联动作用,有效化解农产品市场风险,助推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2023年,广西是开展“大商所农保计划”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最多的省份,期货交易所、期货经营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市场各种要素通力合作,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农户积极参与,有效提升了“保险+期货”服务农业产业质效,一份“猪保险”为当地养殖户系上“安全带”,切实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全方位保障养殖户增收

  谈到广西,除了各类美味的水果之外,生猪也是该地区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生猪养殖受市场价格波动、饲料成本、疫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峰值波动幅度达15000元/吨,农户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户承担的价格风险也被动放大。生猪养殖利润受到严重挤压,生猪养殖户入不敷出。

  为了解决生猪养殖户的后顾之忧,让猪能卖出好价钱,稳定养殖户的收入,广西当地省市县三级政府已多次发文支持“保险+期货”项目开展,提高养殖户的风险管理意识。

  记者了解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积极对接各大交易所、农业保险承办机构,同时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拓展保险资金来源,为广西地区争取项目支持。

  2022年6月,广西财政厅、地方金融监管局联合印发了《2022年广西“保险+期货”项目试点方案》,旨在通过创新运用金融政策工具,发挥“财政+金融”联动作用,这是广西首次在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保险+期货”项目。

  而在2023年5月,广西财政厅联合地方金融监管局再次印发《2023年广西“保险+期货”项目试点方案》,面向全区符合条件的糖料蔗、生猪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保险+期货”项目试点,其中,对列入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的“保险+期货”项目,自治区财政和期货交易所原则上按照保费的40%和45%~50%比例予以补贴支持,合计支持比例高达85%~90%,大幅减轻了市县财政及农户负担。正是有了“保险+期货”,有效保障了广西生猪养殖户的收益、助力广西地区生猪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以防城港市为例,在广西,防城港市一直走在生猪“保险+期货”项目的前列。2021年,面对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对生猪养殖业带来的影响,防城港市财政局牵头组织研究,在广西率先推出政策性生猪“保险+期货”险种并取得良好成效。2022年,防城港市财政局为进一步提高险种保障能力,组织对该险种进行改版升级,推出政策性生猪养殖利润“保险+期货”险种,助力农户稳产增收,再度成为全区首创。

  通过“省级+市县级”财政资金、交易所资金和各方合作,不同主体合力服务广西地区生猪养殖户,大大降低了养殖户参与“保险+期货”的成本,提升了参与意愿,为广西地区的生猪养殖户提供了涵盖价格风险在内的更全面的收入风险保障和支持。

  纵览2023年在广西开展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在钦州市灵山县,项目结束后产生赔付约236.38万元,赔付率263.40%,每头生猪赔付约192.12元,有效地为13户养殖农户提供了生猪价格“保护伞”;在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两家新型涉农经营主体投保了总保额约820万元的生猪价格保险,为生猪养殖场降低了四成的亏损;在南宁市良庆区,项目综合损益444.99元/吨,有效化解了生猪出栏期内价格下跌风险;在桂林市资源县,养殖户为每头生猪缴纳保费约17元,到期后每头获赔61.4元。

  在兴证期货相关负责人刘颜如看来,“保险+期货”模式帮助农户规避生猪价格下跌风险,当生猪价格下跌时,养殖户由于生猪卖不上价而遭受的损失会得到保险的补偿,全方位保障养殖户增收。

  风险管理意识大大增强 投保积极性逐年提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年,这一年,“大商所农保计划”的扶贫专项项目在广西罗城、融水等8个县落地生根开花,由此拉开了广西“保险+期货”项目的序幕。

  而生猪“保险+期货”走进广西则是在2021年,即生猪期货上市当年,2021年以来,在大商所支持下,共有45家期货公司在广西开展了93个生猪项目,覆盖养殖户4678户次,涉及现货20万吨,约165万头生猪,共实现赔付1.35亿元。具体来看,三年来,在广西开展的农保计划生猪“保险+期货”分别为6个、25个、62个,项目数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服务效果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记者了解到,目前,期货现货两条腿走路的风险管理意识在广西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从“不相信”到“试试看 ”再到“主动投”,“保险+期货”为生猪养殖户规避风险提供“避风港”,养殖的信心更足了。

  “我们在上思县开展的项目投保人中,有不少是当地的养殖大户,刚开始推行‘保险+期货’模式的时候,他们对期货工具认知很少,随着模式成效的逐渐展现,他们对此模式有了兴趣和信心,会主动向保险公司进行咨询和投保。”创元期货相关负责人张卓涵表示,在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对金融知识的不断普及下,这些大户带着其他乡镇的养殖户一同参与到“保险+期货”模式中来,也会主动向期货公司咨询农产品的价格行情,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大大增强,这都是“保险+期货”带来的切实效益。

  同样,刘颜如也感慨地称,在政府和交易所的补贴支持下,广西地区养殖户投保期货价格险的积极性在逐年提高,对期货价格的熟悉程度也越来越高。“通过投保生猪期货价格保险,养殖户不仅学会了看期货价格调整出栏计划,还学会了用期货价格保险这个新工具,出栏压力大的时候先把未来出栏价格锁定了。”刘颜如说。

  “桂林市临桂区政府和投保养殖户都希望项目可以持续开展并继续扩大投保范围,同时建信期货积极通过母子公司联动促成当地建行将信贷资源与价格保险避险功能相结合,深化金融市场各种要素合作,有效提升了服务农业特色产业质效,丰富了当地养殖类金融产品供给。”建信期货相关负责人丁楠称。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保险+期货”项目的开展体现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期货经营机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搭建了金融帮扶桥梁。

  在国投安信期货相关负责人曹亚看来,“保险+期货”模式发挥了期货公司与保险公司的资源优势,把复杂的期货衍生品风险管理工具转化为简单的农业保险产品,便于养殖户理解和接受,降低了养殖户参与风险管理的难度。再加上有大商所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补贴,给予了养殖农户更多参与信心和项目实施保障,对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国海良时期货相关负责人王伟认为,交易所致力于标准化产品的推广,而金融机构在配合交易所落地项目的同时,更应对风险管理需求者的个体需求进行精准定制和细化,各有侧重、通力合作的模式将会有助于扩大“保险+期货”项目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

  受访人士普遍认为,未来,各方将通过扩大项目规模、优化保险方案、整合多方资源,继续优化完善“保险+期货”模式,努力提升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增强项目的可持续性与可复制性等,提升项目的影响力和惠及面,让更多生猪养殖户实现收入保障,进而完善广西的生猪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推动广西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张靖笛

发布于: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