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大业|你知道吗?中国80%的毛笔产自这个小镇

来源: 澎湃网
2024-06-05 22:21:56

  若要说,仅凭一支笔,就能连接古今,书写中华千年的风韵,那非“毛笔”这一悠久的传承之物莫属。

  

  图为文港毛笔。吴思瑜 摄

  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坐落在江西南昌市进贤县的文港镇,正是孕育着这一传承之物的“名都”之一。

  

  进贤县文港镇。图片来源:进贤发布

  这里是北宋宰相、著名词人晏殊的故里,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毛笔之乡,更是享有华夏笔都的美誉。

  

  图片来源:进贤发布

  这个不到5万人口的小镇,2023年毛笔生产总量8.2亿支,产值达23.15亿元,毛笔及相关文化用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2.5亿元,所产毛笔占据了全国80%的市场份额。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和发展故事?

  

  图为文港毛笔。吴思瑜 摄

  今天,我们便以文房四宝中的毛笔,开启一段贯通古今的文艺之旅。

  历史悠久

  文港毛笔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

  每提到文港,话题总绕不开毛笔。文港镇可以说是一座用毛笔铸就而成的小镇,这里因笔而起、因笔而荣、因笔而发。

  

  图为毛笔制作中的剔杂工序。刘力鑫 摄

  文港毛笔的生产历史悠久,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毛笔制作工艺由中原传入文港,从此,毛笔制作这一产业便在文港扎下了根,并生生不息。

  

  图为毛笔过程的修笔工序。刘占昆 摄

  文港民间流传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景德年间,晏殊赴京殿试,以一笔潇洒飘逸的草书、一篇清新婉丽的辞赋高中进士,有人探问晏殊何以得此殊荣?晏殊笑指手中笔盒,说:此乃文港之笔助我也。

  

  图为文港镇中心小学,孩子们正在挥毫书写。樊哲平 摄

  一时间,文港毛笔声名远播。

  至清朝,文港毛笔已然是名副其实的御用贡笔。时言道:一支笔,一两金,其价值和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图为李小平进行毛笔制作中的修笔工序。刘力鑫 摄

  彼时,文港毛笔凭借着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形成了独有的品牌,除清代周虎臣笔店、邹紫光阁笔店两大名店外,后又陆续发展出香港桂梦荪、上海李鼎和、益阳曾永顺等多处民国知名笔店,他们有的师承文港师傅,有的是文港人外出设店,都是文港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

  

  图为毛笔制作中的齐作工序。刘力鑫 摄

  时至今日,文港毛笔已然与中华文化的血脉相连。可以说,一支毛笔,成就了文港,而文港,也依托毛笔这一文明代码,不断向世人传承着中华悠久的历史。

  匠心传承

  128道工序手工制作出文港毛笔

  如今,穿行在文港镇的街巷间,一股浓郁的毛笔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图为中国毛笔文化之乡——文港镇。吴思瑜 摄

  30余米的巨型毛笔雕塑、一排排毛笔造型的路灯、一家家独具特色的文房四宝店……无一不体现着这座小镇的千年文脉。

  

  图为巨型毛笔雕塑。图片来源:进贤发布

  走进文港镇毛笔博物馆,这是一座仿古设计的木质古典建筑,丰富的实物展览顷刻间带人们穿越漫长的毛笔历史隧道。

  

  图为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邓小勇 摄

  馆内收集了元、明、清、民国及当代的毛笔实物,以及与毛笔生产、销售相关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工艺展示,内容十分丰富,可谓一部跨越千年的毛笔文化发展史。

  

  图为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图片来源:进贤发布

  与毛笔打了近60年交道的周鹏程是文港有名的制笔手艺人,世代以制笔为业。致力于文港毛笔的宣传与推广的他,一直以来都有个心愿,那就是希望制作毛笔的技艺能代代传下去。

  

  周鹏程手中拿着一支巨型毛笔,身后的牌匾上写着“制笔世家”四个字。刘占昆 摄

  一支正宗的文港毛笔,从原料到成笔,一般都要经过笔料、蒲墩、镶嵌、水盆、刻字等十二道工序,大大小小繁琐工序达128道。各大工序由技工专司,选料精细,制作精工,相当繁琐与讲究。

  

  图为毛笔作坊工作人员正在选料。刘占昆 摄

  而检验一支毛笔的好坏,关键要看是否具备“尖、齐、圆、健”四德,按下时要扁,提起来要圆,收得拢,散得开,得心应手,挥洒自如。

  “做好一支笔,是制笔人的本分。”

  

  周鹏程正在进行系头工序。刘占昆 摄

  周鹏程始终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说,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与中国古代书画、书法创造技巧息息相关,这里的毛笔早已与中华文化血脉相连,不可分割。恪守着这条古训的他,用60年的兢兢业业,默默守护着古老的制笔技艺。

  

  周鹏程用制作好的毛笔写下“华夏笔都”四个字。刘占昆 摄

  至今,文港从事毛笔生产营销的企业已有400余家、作坊2200家、实体销售店5100家,占全国的90%,几乎遍及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

  擦亮品牌

  千年古笔焕新生

  毛笔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文港发展,也推动着制笔工业不断改进和创新。

  

  图为文港毛笔。吴思瑜 摄

  近年来,文港镇致力打造“笔尖上的文港”,研发出形式多样的毛笔文化产品,依托传统文化开发的“鸡矩笔”“缠纸笔”等汉唐风格仿古毛笔,根据现代文化需求开发的“胎发笔”“笔中印”等文创产品400余件。

  

  李小平展示自己新研发制作的李家笔样、复刻的“唐代缠纸笔”原型、仿“唐代缠纸笔” 三支毛笔。刘力鑫 摄

  李小平是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毛笔制作技艺(古笔制作)代表性传承人,他一直致力于古代毛笔工艺研究及传承工作,创作出“仿清代紫毫笔”“剑胆琴心式行囊笔”“三连环仿古式行囊笔”等精品笔,催发了中国毛笔行业古笔研究的热潮。

  

  图为李小平进行毛笔制作中的修笔工序,该工序是使用海藻为原料的植物胶固定笔形。刘力鑫 摄

  随着近年来直播电商的兴起,如何通过互联网传承毛笔制作技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毛笔文化,成为李小平钻研的新方向。

  

  图为李小平给徒弟展示掌桌工序。刘力鑫 摄

  “我们正尝试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宣传等多元、立体的传播方式,提升毛笔行业影响力,让传统制笔产业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李小平说。

  

  图为李小平毛笔制作间。刘力鑫 摄

  目前,文港镇有2600余家毛笔生产企业和作坊,从事毛笔制作人员12000多人,在传统营销和网络营销的双重效应下,文港物流快递迅猛发展,日寄货平均15万单,文港毛笔及相关文房四宝商品占据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在全国同行业排比第一。

  

  图为李小平毛笔制作间。刘力鑫 摄

  文港毛笔企业主动“触网”,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平台,先后建成文房四宝电商基地、抖音直播基地和O2O展示馆,销售模式由线下转向“互联网+”产业体系。

  

  图为制笔币过程中的卷芯工序。刘占昆 摄

  此外,文港镇依托“二晏”文化、毛笔文化、乡愁文化资源,致力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风情旅游小镇。

  

  图为文港镇制笔人正在现场展示毛笔制作技艺。刘占昆 摄

  先后建成毛笔文化博物馆、钢笔文化博物馆、周虎臣纪念馆、文港毛笔工艺传承馆、文化产业特色街区努力唱响“游晏殊故里、观古村风韵、毛笔文化、赏名家字画、购精美文笔”笔文化旅游品牌。

  

  图为文港镇手工印泥技艺。刘占昆 摄

诗酒入画,笔写春秋

在文港,一支笔穿越了千年时光

绘出一抹瑰丽的山河画卷

未来,无数的中华儿女

又将凭借这一支支连接古今的文港毛笔

书写出怎样的精彩篇章?

文笔之港,未来可期

  作者:袁汝晶

<img src="//www.chinanews.com/cr/2023/0129/3066129194.png" alt="" />

  这个春节假期,位于白山市抚松县兴隆乡的南天门村也迎来了热情高涨的游客。“从腊月二十九到大年初六民宿天天客满。”旅游项目负责人刘丁齐说。

  春节假期刚过,各地重大工程建设工地也开足马力。在雄安新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雄安新区的“轨道交通大动脉”建设加紧进行,建成后,将实现雄安30分钟到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到达北京丽泽商务区的通行目标。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施工现场,近千名工人、上百台大型机械设备同时作业,预计2024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梁庄镇卫生院承担着当地5万多名群众的医疗保健、基本公共卫生等工作。春节期间,卫生院医务人员24小时轮班坚守工作岗位,最大限度满足基层群众就医需求。

  40多公里外,京东物流亚洲一号武汉分拣中心,大货车一字排开,传送带飞速运转,一份份包裹在此集结转运。分拣中心中控组组长熊思恒自豪地说:“依靠自动化分拣线,工作效率提高5倍以上,中心一天完成100万件订单,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决赛中,莱巴金娜开局状态出色,率先破发,而萨巴伦卡随后也调整状态,首盘双方各自轰出5记发球直接得分。可惜的是萨巴伦卡的手感稍纵即逝,在随后发球局中的关键双误,让莱巴金娜抓住机会第二次破发,并以6:4拿下首盘。

赖一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