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降价!“以前论克卖,现在按斤卖”

来源: 大众日报
2024-06-10 01:44:4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最近,又到蓝莓上市高峰期,然而曾卖 到数百元一斤的蓝莓,价格却迎来大“跳水”。

  200元一斤到如今8元一斤

  “以前论克卖,现在按斤卖”

  每年5月到6月,四川蓝莓大量上市。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今年蓝莓价格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低位。

  6月4日,在四川西昌市长安农贸批发市场,蓝莓价格普遍在10至20元一斤,最低仅10元一斤,也有部分蓝莓卖到30至40元一斤。市民陈女士讨价还价后,甚至以8元一斤的价格购买了2斤蓝莓。她表示,年初蓝莓刚上市时,她曾买过100元每斤的蓝莓。“没想到才过两三个月,就这么便宜了。”

  不仅顾客觉得便宜,种植户也感叹“今年蓝莓价格不乐观”。西昌蓝莓种植户谌立英介绍,几年前,她种植了60亩蓝莓,最高曾卖到200至300元一斤,但今年最高售价仅80至90元一斤,最低仅能卖8至9元一斤,“以前论克卖,现在按斤卖,价格已跌到了原来的几分之一甚至是十几分之一。”

  据悉,国内各产区的蓝莓价格行情差异较大,每斤从几元至几十元不等,市场价格悬殊主要与品质、品种直接相关。与往年相比,全国蓝莓的价格逐渐走低,目前价格已经创下近年新低。

  价格为何下降

  据了解,蓝莓价格下降主要是受产量、上市季节、天气的影响。

  成都市大邑县是四川蓝莓主产县之一,大邑县安仁镇金谷域澳洲庄园的负责人周彦彤表示,蓝莓价格下降的原因主要与蓝莓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有关。她观察到,这几年除了大邑县以外,周边区县的蓝莓种植基地越来越多。数据显示,如今,四川全省蓝莓种植面积已达到12万亩。

  另外,今年特殊的天气,造成四川蓝莓价格进一步下降。“今年5月以来,四川各地温度持续较高,蓝莓快速转色成熟。但是这种气候下成熟的果子甜度不高,也影响了价格。”董顺文说。

  年需求量约为100万吨

  国产蓝莓发展快

  我国爱吃蓝莓的消费者不少,过去5年,我国蓝莓消费量增长约40%,但人均蓝莓消费量与部分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据《中国蓝莓市场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调研报告(2023—2030年)》,2022年,美国蓝莓人均消费2.63公斤,而中国仅为0.26公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俊晔预计,我国蓝莓年需求量约为100万吨,市场潜力巨大。

  来源: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萌 摄

  据悉,去年以来,我国蓝莓市场进口供给减少、国产供给增多。2023年底,由于雨水较少和气温较高,国产设施蓝莓尤其是云南地区的早熟品种提前至11月成熟并上市,相比往年1月至2月的上市时间大幅提前。加上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国际市场蓝莓出口量大幅下降,比如,蓝莓生产大国秘鲁,其蓝莓对美国出口减少65%,对欧洲出口减少54%,对中国出口减少38%。在国际供应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国产设施蓝莓推动价格显著下降殊为不易。

  目前,国产蓝莓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种植区域从最初的10个省(区、市)增加到27个,栽培面积从最初的10公顷增长到目前超7万公顷,年产量超50万吨。国内蓝莓种植目前仍然处于“高盈利阶段”。以云南产区为例,种植第2年即丰产,产值最高可达每亩15万元,去除管理、采收等成本后,每亩收入可达7万元至8万元。赵俊晔表示,消费市场对小浆果的强劲需求,推动了国产蓝莓产业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常福强

  随着“乙类乙管”措施加快落地,跨区域人员流动加速,加之疫情3年来累积的回乡过年、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等出行需求集中释放,今年春运客流从以往低位运行转向快速攀升。

  如推进核心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发挥城市副中心承载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等建议,为编制实施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提供重要参考;加强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建设、探索建立机构支撑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等建议,丰富了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政策,推动了养老机构医疗服务全覆盖;完善接诉即办机制、提升依法治理水平等建议已纳入接诉即办的顶层设计;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全域消费空间版图、推动首都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等建议,促进北京市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建立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成效评价体系。

  创新理念,满足多样需求。“这几天,忙到腰都直不起来。”南京市秦淮区长乐路“文采书屋·茶空间”负责人郁青话还没说完,泡泡屋里传来顾客下单的声音:“老板,来两份围炉煮茶套餐。”文采书屋·茶空间位于长乐路与平江府路交叉路口东侧,正在这里喝茶的市民游顺伊说:“他们家的泡泡屋造型独特,坐在里面喝茶很惬意。”

  齐越峰梳理媒体报道发现,2022年北京市针对重大活动、重点时期开展了30余次交通综合协调调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为市民出行提供参考,并取得较好的效果。“随着交通数据共享、指挥调度能力进一步提升,将医院预约就诊、动态就诊人数纳入交通运行监测平台,建立交通综合协调调度机制,可以让医院周边交通更加有序和通畅。”齐越峰说。

  近三年来,在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治中,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效果显著。当前,面对防疫政策的调整,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中的特色与优势,体现出精准性、综合性、科学性和整体性。

新华社对外部

郭庆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