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原拆原建的“上海模式”

来源: 上游新闻
2024-06-02 05:37:39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张馨予

  发于2024.6.3总第1142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在上海采访的那几天,每次与那些在老旧小区住了几十年的居民聊天,我总会在他们脸上看到一种混合着骄傲与愤懑的神情。当年能住进这样的住宅楼绝对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老房不再带给他们优越感,只带来各种生活上的不便。

  在一些城市,居民在原拆原建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居民自主发起,居民主导,居民参与住宅楼设计,居民出资一部分。而上海的独特之处在于,老旧小区的拆除重建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政府对于全市老旧小区拆建有一个长远规划,并且,一个小区动辄上亿元的拆除重建费用完全由政府出资。

  为什么上海会对原拆原建采取如此大包大揽的做法?在了解上海住房建设的历史之后,我的疑问才得到解答。

  1949年之后,上海建设了一大批工人新村。到1978年,上海新增住房面积1756万平方米,其中工人新村就占1139万平方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工人新村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工人新村几乎都是一套房子分配给几户人家,两三户甚至七八户居民共用一间厨房和卫生间。几十年来,“厨卫合用”不仅是居民矛盾的导火索,也带来了种种安全隐患。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新增病例主要就集中在容易导致病毒传播的厨卫合用的工人新村。因此,上海更有动力自上而下地“消灭”厨卫合用的老旧小区。此外,除了上海,全国恐怕也没有几个城市拥有这样的财力。

  必须承认,不需要居民出一分钱的原拆原建非常奢侈。正因如此,当许多城市的老旧小区原拆原建到最后落得一地鸡毛,上海老旧小区的居民或许能感受到更多温情。

  然而即便是这样,原拆原建项目在上海也并不是总能够顺利地推进。当原拆原建成为一项福利,人们难免有不同的需求和各种 欲望。为了实现最大公约数,一些小区从征询意见到最终启动花费了数年时间,工作人员要与成百上千的居民反复沟通。

  一位拆除重建项目负责人告诉我,在居民签约率终于实现100%的那天夜晚,他坐在车里打开音响,感到音乐从来没有这么动听过。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0期

  今年春节,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优化,广东佛山重启了醒狮巡游和醒狮表演等传统文化活动。为了能让表演更加精彩更具特色,各个区的组织者也在暗暗较劲。

  相关主管部门和市场主体应不断完善相应的服务规范,确保监管部门依规督促,市场主体依规执行。对于各地已经查处的价格违法行为,特别是各类“天价”事件等严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恶劣行为,更要严肃处理。

她最向往的就是

  延庆区发展改革委综合科负责人王丹表示,延庆率先推动GEP的应用。以GEP进补偿为重点,初步建立GEP与各乡镇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联动挂钩机制,不让保护生态环境者吃亏;并将GEP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写入延庆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引导全区形成以生态保护为先、抢抓绿色发展机遇的行动自觉。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北京1月30日电 (记者 刘育英)中国财政部3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12月,中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称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同比保持增长,利润总额降幅较1月至11月有所扩大。

并将现场情况汇报指挥中心

林嘉亦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