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来源: 未来网
2024-06-11 01:46:59

  中新社郑州6月9日电 题:2000年前的端午韵味:楚国槲叶包 今日端阳粽

  中新社记者 韩章云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一千多年前,中国唐代诗人元稹用诗歌描绘了粽子的模样,这与当下中国大江南北民众食用的粽子相差无几。

  粽子,古称糉、角黍等,是中国端午节的时令美食。粽子起源何时,观点不一。随着考古揭秘,古代粽子的模样 被世人所知。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槲包,撒红糖。雄黄酒,驱蚊螂。”这首流传于伏牛山区河南卢氏县的民谣,是当地端午食槲包习俗的生动写照,在当地,槲包亦称槲叶粽。

  品尝卢氏槲叶粽,或许还能邂逅2000多年前的楚国余味。2015年,考古人员在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发现了40个槲叶包裹,包裹内有水稻、粟等种子。考古人员认为,这些2000多年前的楚国槲叶包,有可能是粽子的早期形式。

  据信阳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队执行领队武志江介绍,该墓葬是一座战国中期楚国贵族墓。墓葬随葬品丰富,有仿铜陶礼器、车马器、兵器、起居器及饮食器等,还发现了槲叶、水稻、黍、花椒、白芷、辛夷、梅、栗子等多种植物遗存,其中以槲叶包裹最为特殊。

  “墓葬随葬大量植物叶片包裹,由宽大的植物叶片层层包裹谷物种子后捆扎制成,呈厚圆饼状,直径10厘米至15厘米,厚3厘米至5厘米。40个较完整的槲叶包裹中,只有1包是带壳黍,其余为带壳水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室副主任蓝万里介绍,经鉴定,这些包裹的叶片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叶背面未观察到绒毛,可能经过了处理。

  “得益于较高的地下水位所形成的特殊埋藏环境,城阳城址八号墓随葬的丰富植物遗存得以保存下来。”蓝万里表示,槲叶包主要被置于案上,应该是作为食物形式的随葬品,推测为粽子或是粽子的雏形,“这也揭示了墓主的饮食习惯——以水稻为主食,亦食用少量黍”。

  时光流转,楚国槲叶包的滋味我们不得而知。但以槲叶包裹食物的形式,至今在中国北方山区仍十分常见。

  如在河南伏牛山、桐柏山一带,有制作食用槲叶粽的传统。端午节前,山民采摘槲叶,去除叶背绒毛,裹上谷米、黍米、高粱或糯米,辅以红豆、红枣、花生、板栗仁、核桃仁等,用秸秆或草茎捆扎成扁圆柱形,煮熟后槲叶独特的清香与馅料融为一体,食用方式与粽子相同,这种食物在河南鲁山县称槲坠,在卢氏县名为槲包。(完)

  “作为家居收纳用品领域的专业化公司,了解供应商准入机制与采购流程、探访卖场门店的具体情况对我们拓展业务而言十分重要。”卢永升说,借此次出访机会,自己实地考察了多家等门店,掌握了大量一手信息,为未来加强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昌江王下乡南尧河畔的喀斯特溶洞皇帝洞,是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大量自驾游客探洞游玩,在洞口可以观赏娇艳的木棉花。王下乡组织农民表演团的演员们在皇帝洞景点入口,以自编自排的黎族歌舞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展现不一样的黎家风情,彰显黎族村民的热情好客。

  资金扶持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产业政策引领行业发展。2022年以来,唐山22个项目获省高技术产业化资金支持1.05亿元,创历史新高,目前有15个项目已被纳入2023年第一批支持范围。该市制定并下发《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唐山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2025)》等文件,引领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13家,总量达1559家,位居全省前列,构成了稳中求进的强大动力。

<img src="//i2.chinanews.com/simg/hnhd/2023/01/26/88/17455651959470832964.jpg" alt="" />

  “我不会忘记那座山,但再也不想回到那座山。”40岁的刘永成看着红旺的炉火说,“我16岁的时候出门打工,就是想离开大山去闯荡。现在的好日子,正是当年想要的。”

  2020年回台湾过年,作为医务人员的王强和丁文蕴担忧疫情形势,正月初三便飞回北京待命。最近几年与家人在北京迎新春,则在“云端”同海峡对岸的亲友分享喜悦。“按家庭传统,长辈会在除夕夜发红包,晚辈则要正式地向老人家拜年,”丁文蕴说,这是令小朋友最期待、最兴奋的时刻。

刘盈君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