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乡村)广东柏塘山茶香飘千年 青年返乡拓茶叶市场

来源: 国际在线
2024-05-30 11:57:39

  中新社惠州3月25日电 题:广东 柏塘山茶香飘千年  青年返乡拓茶叶市场

  中新社记者 孙秋霞

  眼下正是春茶采摘好时节,位于广东惠州博罗的柏塘万亩茶园,一片葱茏翠绿,小叶种山茶树冒出新鲜的嫩芽,茶农们穿梭于茶垄间,娴熟地摘下“一芽两叶”,不一会儿工夫就装满了箩筐。

  坚持手工炒茶十余年的张文忠,是一名“85后”,七八岁开始跟着父母种茶。“村里每家每户都种茶、炒茶,我们家从祖父开始以茶业为生,2012年我回到家乡接手父亲的茶山,开始学习做茶,一直到现在。”张文忠一边炒茶一边介绍,茶叶在他的抖、抛、挥、翻下,一股甜甜的清香扑面而来。

  博罗茶叶是岭南四大名茶之一,柏塘则是博罗茶叶最具代表性的产区。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柏塘山茶起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目前,柏塘镇拥有山茶专业合作社及企业共60家,种植农户达6000多户,茶产业产值达6亿多元(人民币,下同)。

  悠久的山茶历史孕育出了柏塘特色的手工技艺,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张文忠坦言,刚开始自己对茶叶一窍不通,除了跟父亲学习外,他还经常到外地参观考察,改进炒茶工艺,并建立一家小型茶厂。

  “以前柏塘山茶主要做绿茶,外部市场需求较少。为了让更多人喜欢喝柏塘山茶,我开始做红茶,引进了多个茶叶品种,包括具有特殊花香味的台湾高山翠玉茶。茶叶不能只有回甘,还要有特殊的香味,这样才能吸引人。我们每年的产值大约在四五十万元。”张文忠说。

  近年来,柏塘政府引导茶企、茶农进行茶产品研发,陆续生产了茶叶面、茶叶饼、茶叶粄、茶叶腊肉等茶衍生产品。其中,茶香腊味、茶叶月饼、茶香牛肉丸、茶味凉果等产值超2700万元。

  因做茶香腊味、茶香牛肉丸而出名的杨志丰也是一名“85后”。2015年,杨志丰辞掉深圳的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最初成立合作社销售农特产,后来研发出多款山茶腊味,吸引了不少外地消费者。

  “近年来柏塘山茶越来越出名,种植的面积越来越大,我们想做茶叶衍生品,将茶叶融入腊味中,制成茶香腊肉和红茶腊肠,不仅有淡淡的茶香味,而且还可以解腻。”杨志丰说。

  为了做好山茶腊味,杨志丰花了一年时间不断调整茶酒配方,先后尝试了十余次。如何将茶香腊味推销出去,成为他创业路上的第一道难题。杨志丰坦言,最初每年都会跟着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到全国各地企业参观学习,逐渐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他认为,要想打开销路,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

  2020年,杨志丰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开设工厂将农产品加工标准化。随着电商直播在中国持续火热,杨志丰也加入其中,将农特产卖到全国,最远的订单来自新疆。他介绍,去年线上线下的销售额达到800多万元,带动当地80多名农户增收上万元。

  “第一次做直播时没有一个粉丝进来观看,当时就抱着尝试的心态,仍旧每天直播6小时,向大家展示茶香牛肉丸、山茶腊味等生产过程,后来逐渐有粉丝关注,现在线上平台粉丝累计达15万,非常有成就感。”杨志丰说。

  杨志丰的直播团队大部分都是当地的“95后”,他们在室内搭建了3个直播间,有时也会在户外直播,向网友展示当地的自然风光。借助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杨志丰帮助当地农户解决了农产品滞销问题。

  “近几年柏塘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居环境特别舒适,政府对返乡创业青年支持力度也很大。我们当初建工厂资金短缺,政府给我们拨了专项资金,帮助我们发展壮大,这些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杨志丰说。(完)

  作为第一次参加成人大满贯的球员,商竣程面对的压力和挑战,都是之前对手不能匹敌的。好在商竣程随着比赛的强度提升,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总体来说,我的进攻和防守能力、比赛的调整能力是一场比一场好。”小商说。

  “从此,技术和服务‘双一流’的理念,深深印在中铁装备人的脑海。”邓鹏飞说。

  据统计,13日访澳门旅客录得46702人次,较2022年日均上升198.5%,亦是自2020年发生疫情以来录得的最高单日入境旅客量。其中内地旅客录得36906人次,较2022年日均上升163.4%;香港旅客录得8442人次,较2022年日均上升497.7%。

  湘潭市税务局助力经济发展主战场,与法院联手完善不动产拍卖网络询价模块,详细清晰地公示或突出提示涉税风险,税费由谁缴、缴多少、如何办一目了然,有效解决买受人信息缺失、信息不对等突出问题,依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和国家税收利益,促进不动产司法拍卖成交量大幅增长。

  <strong>“中国优化调整防疫措施是2023年市场的重大利好”</strong>

  我们通过对坑南遗址二、三层打制石器的类型、技术和功能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研磨器、颜料、陶片等其他遗物信息,运用狩猎—采集流动性解释模型对坑南遗址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进行了讨论,揭示出坑南遗址所反映的人类行为方式和生存策略的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秦岭—淮河一线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研究的空白,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范式。

陈莹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用户反馈 合作

Copyright © 2023 Sohu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